以色列,这个面积堪比美国新泽西州的小国,在与敌对邻国近75年的斗争后,几乎击败了黎巴嫩真主党、加沙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及背后的伊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凭借强大军力基本消除了直接威胁。伊朗的核风险大幅降低,以色列与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关系趋于稳定,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的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退役将军雅科夫·阿米德罗尔表示,曾经饱受威胁的地区如今“比曼哈顿更安全”。
然而,这场胜利代价高昂。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袭击致1200人死亡、250人被扣为人质,内塔尼亚胡的强硬军事回应让以色列被全球视为“贱民国家”。其领导层被指控种族灭绝与战争罪,遭到多国领导人谴责。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以色列持负面看法。
在加沙,针对哈马斯的战争造成数万人死亡,超百万民众无家可归,饥荒肆虐,城市沦为废墟。数百名以色列士兵牺牲,约20名人质仍在哈马斯隧道中被扣。美国的两党共识因以色列行动破裂,国会争论激烈,大学校园抗议不断,反犹太主义事件激增。支持以色列者将批评斥为反犹太主义,而反对者拒绝被贴上不公标签。
在以色列国内,优先军事胜利而非人质解救的决定引发争议,盟友与邻国的善意受损。尽管如此,许多以色列人庆幸不再被强大敌人包围,即使这意味着全球负面评价。1981年,前总理贝京曾说:“不要在意世界怎么看,世界必须正视战斗的犹太人。”
然而,20个月的战事带来深远后果。新一代巴勒斯坦人可能因占领而激进化,全球批评浪潮高涨,以色列人在海外感到威胁。伦敦数千名亲巴勒斯坦抗议者要求“结束种族灭绝”,抵制、撤资与制裁(BDS)运动势头增强。英国一家大型连锁店宣布停止从以色列采购商品。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个国家超半数人对以色列持负面看法,8国超75%。
尽管如此,以色列与叙利亚新政府谈判停火,与沙特的正常化前景仍存希望。但巴勒斯坦问题解决方案遥遥无期,约旦河西岸定居者暴力加剧,以色列军队的镇压行动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被捕。
25岁的利奥尔·索哈林在以色列边境长大,曾畏惧真主党火箭弹。如今他庆幸敌人被削弱,却坦言10月7日后安全感难以重建。民调显示,三分之二以色列人希望通过协议结束战争,释放人质。内塔尼亚胡的军事行动虽提升支持率,但也加剧了国内阿拉伯少数族裔的紧张关系。
人质家属如妮拉·沙拉比对政府失望,她的丈夫在被扣100天后死于以色列空袭。她说:“人质在为政府的选择付出代价。”索哈林也表示,战争后果让以色列人在海外感到危险,“在欧洲说希伯来语可能不安全”。全球对以色列的看法转变显著,美国支持率降至46%,抗议活动中甚至出现暴力事件。
以色列长期面临联合国谴责,近期西班牙、挪威、爱尔兰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也计划跟进,内塔尼亚胡政府对此愤怒。但阿米德罗尔认为,自卫能力远比国际舆论重要。
在朋友圈分享这个故事;关注『跟着大事跑的人』,每天了解全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