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背后:“Iseoma” 歌唱节曲目解析

图片

2024年6月22日,塔尔图歌唱节《Õnn ja rõõm》(《幸福与喜悦》)举行。来源:Airika Harrik / ERR

本周末,第28届爱沙尼亚歌唱节将在塔林举行,数以万计的歌手将演唱多首爱沙尼亚歌曲,这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合唱盛会之一。ERR News 将介绍几首最重要歌曲的背景。

尽管歌唱节的观众主要以爱沙尼亚语使用者为主,但随着其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也被吸引而来,然而他们往往不了解旋律背后的歌词含义。

本次曲目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作品,并包含了不同爱沙尼亚方言的民歌。其中一些歌曲已被世代传唱,深深植根于爱沙尼亚人民的心中。

本届歌唱节中最著名、最受喜爱的曲目包括:

  • 《Koit》(《黎明》)

  • 《Mu isamaa, mu õnn ja rõõm》(《我的祖国,我的骄傲和快乐》)

  • 《Mis need ohjad meida hoidvad》(《是什么束缚着我们》)

  • 《Meelespea》(《勿忘我》)

  • 《Ta lendab mesipuu poole》(《他飞向蜂巢》)

  • 《Mu isamaa on minu arm》(《我的祖国,我的挚爱》)

《Koit》(《黎明》)

《Koit》自1969年以来一直是歌唱节的开场曲目,象征性地在点燃圣火时演唱,代表节日正式开始。

该曲由 Mihkel Lüdig 于1904年为维良地歌唱协会(Viljandi Singing Society)所作,歌词出自 Friedrich Kuhlbars。在一次合唱排练中,他们在不到一小时内即兴创作了这首代表作品。

这首六行歌词的歌曲,展现了音乐在整个爱沙尼亚的重要性与美感。

《Mu isamaa, mu õnn ja rõõm》(《我的祖国,我的骄傲和快乐》)

“Mu isamaa, mu õnn ja rõõm”意为“我的祖国,我的骄傲和快乐”,是爱沙尼亚国歌。这首歌在每一届歌唱节上都会演奏,包括1869年的首届歌唱节。 

它源自芬兰国歌,最初由弗雷德里克·帕丘斯于 1848 年创作。这首歌的爱沙尼亚语歌词由约翰·沃尔德马尔·扬森在其女儿、著名诗人莉迪亚·科伊杜拉的帮助下创作。 

这首歌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歌词深受爱沙尼亚人民喜爱,表达了他们对国家主权的渴望。1918年爱沙尼亚宣布独立后,这首歌被选为国歌。 

《Mis need ohjad meida hoidvad》(《是什么束缚着我们》)

“Mis need ohjad meida hoidvad”或“什么支撑着我们”是由马特·萨尔在 1918 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期间创作的。其歌词来自爱沙尼亚南部奥泰佩教区的一首民歌。 

歌词传达了为自由而奋斗的情感,反映了爱沙尼亚人民团结在一起的无形纽带。它讲述了爱沙尼亚人民在被占领期间面临挑战时,依然团结在一起的情感纽带。 

在苏联占领时期,这首歌成为一首重要的抗议歌曲。苏联当局曾试图压制这首歌,但它以“Leelo”等不同的名字依然是一首强有力的歌曲。 

《Meelespea》(《勿忘我》)

“Meelespea”是爱沙尼亚语“勿忘我”之花的名字。这首歌由维尔约·托米斯(Veljo Tormis)于1993年创作,以纪念指挥家古斯塔夫·埃尔内萨克斯(Gustav Ernesaks)。埃尔内萨克斯是歌唱节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苏联占领时期,埃尔内萨克斯曾于1947年至1990年担任所有综合歌唱节的荣誉领导者。 

歌词由多首不同的民歌拼凑而成,探讨回忆和怀旧的主题。 

这首歌的轻柔与响亮交替,使其成为一首充满戏剧性的歌曲,要求歌手对声音有很强的控制力。这是混声合唱团周日演唱的第二首歌曲,为歌唱节最重要的一天奠定了强劲的基调。

《Ta lendab mesipuu poole》(《他飞向蜂巢》)

“Ta lendab mesipuu poole” 或“他飞向蜂巢”由 Peep Sarapik 于 1989 年创作,歌词取自爱沙尼亚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Juhan Liiv 的诗歌。 

这首歌在爱沙尼亚广受欢迎,已成为非官方国歌。自1999年以来,即使它尚未被正式列入曲目,每届歌唱节都会演唱这首歌。

歌词表达了爱沙尼亚人民无论身处世界何处,对祖国的思念之情。Liiv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首歌得以传承。苏联解体、爱沙尼亚独立后,这首歌迅速成为合唱团的热门歌曲。 

《Mu isamaa on minu arm》(《我的祖国,我的挚爱》)

《Mu Isamaa on minu arm》(意为“我的祖国,我的挚爱”)可以说是爱沙尼亚歌唱革命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苏联占领的几十年里,它是一首充满力量的爱国主义歌曲,并成为爱沙尼亚的非官方国歌。 

这首歌的早期风格最初在 1869 年的第一届综合歌曲节上演唱,但 Ernesaks 于 1947 年为歌曲节创作了自己的版本。 

歌词源自莉迪亚·科伊杜拉 (Lydia Koidula) 的诗歌,她在爱沙尼亚语言和文学不被推崇的时期倡导爱沙尼亚主权。

恩萨克斯的版本越来越受欢迎,最终成为反抗苏联的战斗口号。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当局禁止播放这首歌,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充满爱国主义色彩,并称爱沙尼亚是独立国家。

1969年,正值歌唱节创办100周年之际,台上的合唱团和观众们不顾一切地反复唱着“Mu isamaa on minu arm”。据电影《歌唱革命》所述,苏联军官命令歌手离开舞台,并试图用军乐队的演奏来掩盖歌声,但歌手们置之不理。 

除了这五首歌曲外,合唱团练习了一年多的曲目也精彩纷呈。歌曲节将以数千名歌手的精彩表演“Mu isama on minu arm”作为压轴。


新闻来源:ERR

新闻编译:波罗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