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艺四场活动引爆江苏书展


7月5日,纵使酷暑难耐,读者们的求知热情也丝毫未减退。当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并隆重举办了四场极具分量的图书分享活动。四场活动凭借丰富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来到现场参与互动,更在网络平台引发热烈讨论,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联动,成为书展期间备受瞩目的文化亮点。



苏童携《好天气》回到家乡苏州:

宣布全IP同步开发

500余位读者挤爆现场


图片

现场合影


图片

张在健、徐海、苏童、袁楠为《好天气》揭幕(左起)


图片

活动现场(左起:赵阳、苏童、叶弥、赵健)


2025江苏书展重磅时刻——作家苏童携最新长篇小说《好天气》于江苏书展中心舞台举行首发式。这场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盛会,吸引了500余位读者挤爆200人容量的现场,签名队伍绵延不绝,苏童新书签售长达一个多小时,读者依然不肯散去,线上观看人数再创新高,成为本届书展最受瞩目的文化焦点。作家叶弥、读书博主赵健与苏童共话文学记忆,精彩分享引发现场的阵阵笑声与掌声。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凤凰传媒副总经理袁楠、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谷建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等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赵阳主持。


图片

徐海


活动现场举行了《好天气》纸质书、同名微电影及有声剧的三联首发仪式,正式宣告作品进入全IP同步开发轨道。徐海在致辞中回忆了《好天气》一书的签约过程,并表示“有了苏童,什么都有了”。


图片

苏童


“我很自信,《好天气》是我写得最好看的小说,一旦拿起来就很难放下了。”谈及书名更迭,苏童坦言原名《咸水塘史》因地域文化隔阂引发北方读者困惑,最终从文本的“天气”意象中提炼出新名,“《好天气》更具普适性——小说里的烟囱烟雾、塘边人事,本就是关于天空、土地与人的诚实叙事。”


图片

叶弥


“苏童的语言太迷人了,他的文字结构有恰到好处的空间。”同为苏州作家的叶弥以“语言大师”盛赞苏童,“哪怕拿掉所有地标,你仍能认出这是苏童的文字,他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

赵健


赵健提及这本书为读者阅读文学经典带来了新的阅读视角,“我很喜欢推广苏童老师的作品,好的文字需要更多人去传播。这个时代给了作家与读者一个面对面的机会,这样的文学氛围是永不磨灭的。”


此次首发式以线上线下形式呈现,纸质书、微电影、有声剧多种产品面市,标志着凤凰文艺在文学IP运营上的创新突破。当《好天气》的文字化作光影与声音,苏童的文学世界正以更立体的姿态,与跨时代读者进行对话。

  左右滑动,查看活动现场更多图片  



何建明、信世杰《青春“牡丹亭”》首发:

古老昆曲邂逅文学书写

奏响传统文化焕新强音


图片

现场合影


图片

秦俊俊、何建明、信世杰、张在健为《青春“牡丹亭”》揭幕(左起)


图片

活动现场(左起:李黎、何建明、谢尚发、信世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婉转悠扬的昆曲唱腔如清泉流淌,在书展现场缓缓回荡,瞬间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聆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的《青春 “牡丹亭”》新书首发式盛大举办。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何建明、青年作家信世杰作为本书作者,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尚发一同亮相,共话昆曲艺术的当代焕新。凤凰传媒副总经理,凤凰新华党委书记、董事长秦俊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等出席活动,与作者共同为新书揭幕。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副总编辑李黎主持。昆山当代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带来了《牡丹亭・惊梦》的选段表演,古典唱腔与现代书展的碰撞,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图片

秦俊俊


秦俊俊在致辞中提到:“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青春版《牡丹亭》,强调要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与感召力。作为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心之作,我们希望以此书为载体,吸引更多人了解、热爱昆曲,并以此为桥梁,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

何建明


“昆曲发源于昆山,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这片文化沃土上绽放光彩,其曲目、唱词、服饰之美具有世界影响力。” 重返故乡苏州的何建明在分享创作缘起时,言语间满是对家乡文化的深情。他坦言,此次创作不仅是献给江苏书展的礼物,更是一个苏州游子对故乡的文学回馈。“一个伟大的作家最动人的作品往往源于对故乡的书写。”


图片

信世杰


信世杰谈到,创作期间深入苏州昆剧院开展大量访谈,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对昆曲的独特理解与传承热情,以及编创过程中各方艺术观点的碰撞与调和,都被完整地记录在书中。这种对青春活力与古老艺术交融的真实呈现,正是《青春 “牡丹亭”》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


图片

谢尚发


“《青春“牡丹亭”》一书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慢下来欣赏美的契机。” 谢尚发教授谈到,这本书不仅让昆曲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更传递了牡丹亭“情深”的精神内核——真正的青春力量源于文学内部给予的精神滋养。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体现的“史”的精神给谢尚发带来深刻触动:“两位作者批阅大量史料,以非虚构笔法还原剧目创作历程,这种对艺术本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史撰精神’的延伸。”


当古老的昆曲唱腔与当代文学书写相遇,《青春 “牡丹亭”》不仅是一部记录艺术创作的非虚构作品,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深度对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下,这本书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正激起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青春光芒。


  左右滑动,查看活动现场更多图片  



胡学文《龙凤歌》分享会:

大地之子的文学果实

城乡变迁中的亲情叙事


图片

现场合影


图片

活动现场(左起:李黎、胡学文、王尧)


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新书分享会在江苏书展现场隆重举行。这场以“母亲的牵绊与子女的翱翔”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汇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胡学文,以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李黎,共同开启对当代家庭伦理与个体成长的深度探讨。凤凰传媒副总经理袁楠出席本次活动。活动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暑期亲子读者群的热烈参与,让“亲子关系”议题引发跨代际共鸣。


图片

袁楠


袁楠在致辞中指出:“《龙凤歌》是一部充满深情的作品,以城乡裂变中的个体命运为叙事核心,用凝练笔触和深邃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图腾。相信胡老师新作《龙凤歌》,会为中国当代文学长廊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图片

胡学文


“这是一部为情而写的作品。”胡学文在分享创作心路时透露,历时三年完成的四十万字手稿中,融入了大量个人生命体验。“每晚与母亲的通话成为情感纽带,这种牵绊既源于文化基因,也推动着代际成长。”他以多子女家庭为缩影,揭示亲情关系背后的时代密码:“小说虽聚焦日常琐事,却始终锚定文化根系与人性幽微。”


图片

王尧


“胡学文是大地的儿子,从地里结出了饱满的果实。”王尧教授以“大地之子的文学果实”评价《龙凤歌》,认为其塑造的母亲形象突破地域局限,成为中国母亲的精神缩影。他特别指出胡学文的语言创新:“四十万字的厚重文本被赋予独特节奏,让阅读体验如行云流水。”面对当下长篇创作的挑战,王尧强调:“故事背后的人文谱系,永远是文学的灵魂所在。”


图片

李黎


李黎提出:“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长篇小说是耐心与思辨能力的最佳训练。”他认为《龙凤歌》的价值在于:“以普通家庭的情感图谱,触达中国人最本真的精神诉求。”他倡议读者“在这部充满生活质感的作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共鸣”。


《龙凤歌》今年4月上市以来,凭借深邃的故事内核与独特的文学魅力,收获良好口碑,短短一个多月内加印3次。根据开卷数据,上榜2025年4月总榜前十、内容电商新书榜前十,入选2025年4月“中国好书”。新书出版后,胡学文在全国各地举行了三十余场分享活动,随着书籍热卖,这场关于母亲与子女、乡土与远方的文学对话,将持续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激起回响。

  左右滑动,查看活动现场更多图片  



章剑华《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首发:

聚焦故宫守宝人

填补故宫叙事空白


图片

现场合影


图片

张在健、韩显红、章剑华、徐海、王干、龚良为《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揭幕(左起)


“百年故宫:守护文明的脊梁——章剑华《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首发式”成功举办。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为新书首发致辞,并与本书作者、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章剑华,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文博专家龚良,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韩显红,作家、评论家王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共同为新书揭幕。揭幕式后,龚良院长、王干教授作为对谈嘉宾与作者章剑华围绕《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展开深入分享,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赵阳等出席活动,副社长孙茜主持对谈。


图片

徐海


徐海在致辞中强调:“凤凰文艺出版这本书正当其时、正当其地,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章剑华这本书用一百年的人和事串起了故宫的文物保护事实。”他特别指出,作为凤凰集团的重要作者,章剑华始终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捕捉文化命题,时刻关注读者所关心的主题。


图片

章剑华


章剑华分享创作缘起时透露,他对“故宫文物南迁”这一事件的关注,点燃了创作火种。与《故宫三部曲》相比,新书实现三重突破:一是内容扩容,增加了第一章紫禁城的营造,还写了故宫进入新时期以后新的发展;二是篇幅精减:以保留核心事件、精选典型人物、提炼生动细节为原则重构叙事体系;三是视觉升级:收录百余幅珍稀影像,包含故宫旧藏纪实照片与艺术创作图片。


图片

龚良


“《故宫叙事》在文物的轮回中展现了文物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巨大贡献。”龚良院长从文博专业视角指出,《故宫叙事》构建了双重历史坐标系:明清皇家造物体系展现中华民族工艺的巅峰成就,故宫博物院发展史则映射现代文明的转型轨迹。


图片

王干


王干特别强调作品的 “三重叙事”价值:“第一是中国叙事,故宫是中国历史文明的浓缩,其历史文化和框架非常完整;第二是民族叙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在叙述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同时勾勒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三是文化叙事,故宫博物院是文化的象征,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被很多人书写,但《故宫叙事》是第一部文学创作,章剑华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展现了故宫人守宝、传宝的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活动现场更多图片  




编辑 | 云琪

排版 | 何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