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本溪·发现】探铁刹山石刻 寻本溪人文根脉

图片




山,是中国人精神的故乡。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求真至善的朴素追求;每个人在闲暇时也都有一种想要拥抱大山的简单愿望。


绿树阴浓夏日长,踏青山,正当时。






图片





有道是:游山在本溪,问道访铁刹。本溪有很多山,但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九顶铁刹山却独具魅力。九顶铁刹山位于本溪县东部,绵延着长白山的余脉,也守望着太子河的波澜。自然风光隽秀奇伟,人文传说神奇灵秀,是东北道教之祖庭。





图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常把登山称作“乐山”“访山”或“拜山”,那是因为人在山中不仅会修养身心,也会通过山的精神气质来“照见”自我的内心世界。因此,不同的人登临铁刹山,都会因不同的心境而有不同的所见所得。有人享受其清逸奇绝的风光,有人许下了平安喜乐的愿望,也有人荡涤着心灵的尘埃……但我更愿意探寻这铁刹山中的石刻,因为那镌刻矗立于自然,体现着深厚人文精神的瑰宝,会穿过崇山,能越过时间,真切地把本溪这方宝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说起历史,九顶铁刹山有着“铁刹三千年”的雄浑名号。其传说始于商周神话,名称见于明代小说,正史有记载为明末,繁盛则在清末民国时期,而铁刹山石刻便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刻成。





图片





1930年,时任监院的道士炉至顺在铁刹山“兴土木加修宫观”。在此期间,为进一步弘扬道家精神思想,炉至顺组织刻立了大量的石碑。当时主要有太清宫世系承志碑、重刊长眉李大仙碑、重修郭真人石塔铭等。同时,又镌刻了大量的摩崖石刻。





图片





据本溪县文保部门介绍,铁刹山上共有29处摩崖石刻和碑刻。较多的石刻内容为铁刹山风景名称,如“乾坤洞”“西仙台”“龙头”等。还有名词佳句“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一览群山小”“紫气东来”“乾坤正气”等。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也较多,如“重刊长眉李大仙碑”,碑高8米、宽4米,共747字,由当时的“辽海名士”白永贞撰写,当地著名石工篆刻,详细记录了铁刹山道教的发展史。除了历史价值,铁刹山石刻的书法也极具艺术魅力。其中以“乾坤正气”为最。那用颜体楷书书写的四个大字,每字六尺,笔力刚健,气势雄浑,单是“坤”字的一竖,就大可容人。充分彰显了中华传统思想中所提倡的“朴拙厚重”品格。新中国成立后,省、市、县文化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对铁刹山石刻进行了考证工作并加以保护。2003年,铁刹山石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铁刹山这些镌刻着历史的石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文遗产,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因而游览铁刹山,沿山路前行赏景愉悦身心是一种方式,循着山中石刻追寻历史文脉则会更有所得。抚摸着碑书石刻,触碰着岁月斑驳,那如珠玑般的文字不仅铭刻着中华传统思想中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也记载了本溪厚重的人文历史。可以说,这山,孕养着这方土地的根;这字,传承着本溪人文的魂。





图片





踏青山,赏石刻,四时之景不同,皆是本溪好景色!当你登临山顶,手抚“九顶之巅”石碑,俯瞰着山河壮丽时,总会看见有流云渲染了这大好河山,总会听见时光把历史铭刻,总会咏叹一句——乾坤,一座铁刹山;本溪,至臻美无边!





总策划:杨新宇

策   划:闫贵石 李   郇

监   制:李   郇

责   编:张世威 黄   慧

编   辑:刘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