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文化和旅游系统搭建文化交融桥梁,拓展旅游合作空间,在增强文化自信、担负发展使命中打造陇原“繁花之旅”。
从“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诗会的诗意绵长,到“天水文旅嘉年华”的消费新潮;从“跟着艺术游甘肃”的表演盛宴全国绽放,再到鸣沙山月牙泉“抖音落日合唱派对”的全网关注……如意甘肃的文旅市场活力,始终“热辣”同行,“滚烫”共生。
6月28日-6月30日,“与辉同行阅山河”走进甘肃,深入庆阳、平凉、天水等三个城市,通过“直播+短视频+带货”的形式,充分展现了甘肃深厚璀璨的人文历史底蕴和种类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全国游客和网民前所未有的关注,极大提升了甘肃文化旅游市场热度。
一、数字营销:从拼“流量”,到拼“留量”
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网发布相关内容超33.4万条,传播量12.6亿次;“与辉同行”3天直播50小时,吸引7200万人次观看。40余家媒体及账号跟踪报道,话题播放量5.2亿次,8次登抖音热榜。其中甘肃省文旅厅组织的“如意甘肃”短视频账号矩阵,共发布视频581条,总播放量高达5146万次,增粉近10万人。
二、深化体验:从节会宣传,到精品线路
创新突破,厚积薄发。近年来,甘肃省文旅厅深入挖掘、解读宣传甘肃古城小巷、美丽乡村的“烟火气”“人情味”,推动甘肃文旅破局“出圈”、持续火爆。
2025年,甘肃省文旅厅举办了2025丝绸之路(甘肃)国际旅行商大会、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发布暨甘肃省乡村研学游线路产品发布活动等重点宣传营销活动,开展西安“聆听交响丝路 畅游如意甘肃”文化旅游推介会、北京“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等重点文旅推介活动,持续提升甘肃文化旅游知名度。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在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建设等方面,谋划文旅重点项目1000多个,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同时谋划实施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重大文旅项目投入使用运营,成为游客新晋打卡地和消费新热点。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畅游如意甘肃,围绕“驭风西行·丝路遗梦之旅、溯源归心·康养休闲之旅、秘境探险·山水户外之旅、移动的家·房车露营之旅、陆上邮轮·环西部火车游”6大主题,推出了34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甘南冶力关等热点景区和河西走廊大环线、甘南大环线等重点区域,成为游客探索甘肃自然人文、释放消费活力的黄金窗口。同时配套开展文化演艺、非遗传承、体育赛事、美食推广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尽情领略甘肃独特魅力,满足大家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三、科技赋能:传承守护,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甘肃省文旅厅一直致力于推动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建成了“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甘肃文旅大数据平台、“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等系列数智文旅平台,多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通过数智平台建设运行,有效提升了甘肃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快速推动了甘肃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为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数字敦煌”项目则是甘肃省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杰出代表。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扫描、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敦煌”将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和雕塑进行数字化保存,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除了敦煌莫高窟,甘肃对其他文化遗产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数字体验馆,利用虚拟技术让游客实现与古人的对话,感受甘肃厚重的历史。对完成三维数字采集的文物进行二次加工,推出数字藏品,实现了文物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四、长效治理:用心服务,暖意留人
唯有持续深耕服务品质,文化旅游才能实现长效“破圈”。今年“五一”假期,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在沙尘天气启动应急预案,3小时转运近万名游客,通过“公交0元坐”“临时安置点”等举措彰显景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温度。陇南万象洞、官鹅沟等景区以一系列暖心举措应对旅游高峰期的挑战,通过应急保障、志愿服务、交通疏导等多维度服务。同时全面提升各大景区游客服务质量,完善景区导览、交通信息、休闲餐饮、导游讲解、读书空间等功能。建设了一批交旅融合驿站,把更多的公路服务区打造成“旅游观光区、美食聚集区、文化体验区、特产销售区”。
2025年暑期旅游旺季已来临,甘肃省文旅厅将不断营造“文明和谐”旅游环境,聚焦重要时段、重要区域、重要环节,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市场执法,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强迫购物、捆绑消费等乱象发生,努力做到让游客“食之爽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
文字 | 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