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新规实施后,多地机场安检口出现了“成筐充电宝被拦截”的情况,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分享自己因充电宝没有3C标识而被拦下的经历。那么,民航局为什么实行这一规定,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7月4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对规定进行了解读。
充电宝自燃有多危险?
今年以来中国民航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给航空安全和旅客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今年1月,一架韩国釜山航空的飞机因充电宝起火导致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3月,一架香港航空从杭州飞往香港的飞机也因此紧急备降福州。这些事件都无疑为飞行安全敲响了警钟。
更深层原因在于充电宝使用的锂电池特性。在高空飞行时,气压的变化、行李的挤压碰撞,都容易导致充电宝内部锂电池发生热失控等问题。若充电宝内部线路故障导致短路,温度在15秒内即可飙升至400℃,常见的灭火器很难有效扑灭。
此外,充电宝本身的质量问题也不容乐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近的抽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43.6%)的移动电源质量不合格。部分产品使用劣质电解液、缺乏过充保护,带上飞机无异成为一个潜在的“飞行炸弹”。新规正是民航局对飞行零风险的保护,也符合国际航空运输安全的基本规则。
用“3C”贴纸难过关
“3C 标识”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标志,可以说是针对特定产品的质量准入门槛。对纳入3C认证目录的产品来说,如果没有3C认证,不得在中国大陆市场生产、销售或进口。
其中,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充电宝)自2023 年8月1日起被纳入3C认证目录。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可见,对2024年8月1日前就已上市的充电宝而言,3C标识不是强制性的。记者查看了多款充电宝发现,包括很多知名品牌的产品都没有3C标识。根据民航局新规,这类产品将不被允许带上境内航班。
于是,在网络平台上立即有商家开始售卖充电宝专用的3C认证贴纸,几元即可购得上千张,声称充电宝贴上贴纸就能顺利上机。但实际情况是,机场安检人员只认充电宝本体上的清晰标识,一旦被识破,仍面临充电宝被收缴的局面。
乘机出行要早做准备
对于民航局的新规,省消协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新充电宝时,优先选择2024年8月后生产的、强制要求有3C认证的充电宝。这样的充电宝可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的“证书查询”栏目,核实产品的认证状态是否真实有效。
如果要出行,要早做准备。仔细阅读民航局发布的新规及原《关于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特别留意携带的充电宝是否在2024年8月之前生产、是否有本体3C标识。也可以提前联系当地机场客服热线,了解是否有临时性的管控或携带要求。
出行时,要将充电宝放入随身行李,不要托运,并确保其外壳无破损、无鼓胀。如果在安检时因充电宝无标识被拦下,消费者不必过于焦虑,可以向机场工作人员咨询是否有充电宝临时寄存服务。目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主要枢纽均已推出此项服务,为许多消费者解决了充电宝携带问题。
目前,新规仅适用于境内航班,国际航班并未纳入统一管控范围。乘坐国际航班时,无3C标充电宝仍可过检,只要符合原要求即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张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