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7月5日消息(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唐诗敏)7月2日23时30分左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镇邛山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尽管当地交通受到影响,但邛山村全体村民已提前转移到安置点。截至7月4日8时,全县12个乡镇16个村的279户736人全部安全转移,实现“零伤亡”。
记者了解到,7月1日起,丹巴县气象局根据天气实时变化,及时发布《雨情通报》《气象信息快报》等,传递降水、雷电、冰雹信息,并发出预警,锁定重点区域。
天气会商研判(央广网发 丹巴县气象局供图)
巴底镇相关负责人回忆,7月1日收到《气象信息快报》后,镇上立刻组织人员对邛山沟、骆驼沟等地质灾害点进行巡查,相当于提前排演了一遍转移流程。
7月2日傍晚,暴雨蓝色预警发布,巴底镇、半扇门镇等12个乡镇被纳入重点防范范围。“未来24小时降雨量25-40毫米”的预警短信飞向2785个接收终端,涵盖村干部、地灾监测员、企业负责人。
7月2日19时33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升级;22时19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更新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降雨落区新增巴底镇、巴旺乡等乡镇;22时06分,丹巴县气象局发布第76期强降水现报:“东谷镇、丹东镇等乡镇6小时降雨量将达25毫米以上。”接到现报,当地应急管理、交通、水利等部门同步启动响应机制。
丹巴县受灾区域救援现场(央广网发 丹巴县气象局供图)
很快,丹巴县应急管理局连夜调配帐篷、饮用水;丹巴县交通运输局在G248线路段设置警示标志;丹巴县水利局则紧盯中小河流水位。“气象预警就像‘导航系统’,我们跟着‘导航’调整抢险力量。”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甲布回忆说,直到7月3日1时,接到“巴底镇雨势减弱”的气象信息后,抢险队伍立刻转向丹东镇,提前清理磨子沟的落石。
7月4日午后,丹巴县天空终于放晴。本次泥石流灾害,造成G248线1200米路段被掩埋,2座桥梁冲毁,150亩农田受淹。
丹巴气象部门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0期、短信9853条、电话叫应37次、微信群推送信息129条。从7月1日的“提前预判”到7月4日的“动态调整”,气象数据的“导航作用”,串联起监测、预警、转移、抢险的全链条工作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