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点评丨“风味地标”为文旅经济加“硬菜”

图片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创新推出地理标志餐饮+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系统整合地标食材资源与文旅要素,构建起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该模式以黄柿子火锅地理标志宴为示范,采用一锅双底十二品架构,精选苏尼特羊肉等12款地标产品,搭配武川莜面、扎兰屯木耳等特色食材,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供应链。

同步开发的沿着地理标志去旅行主题线路覆盖12个盟市,配套发布地理标志美食地图,将餐饮名店转化为旅游核心站点。目前正在推进10道名菜标准+3项认定规范体系建设,开展地理标志美食名菜、名宴、名厨、名店认定工作。

该模式为餐饮业提供可复制的升级模板。未来计划在全区布局地理标志美食名店网络,推动草原风味从地域特产升级为全国性餐饮IP。截至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6件、保护产品48件,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冯守宇认为:活动展示了以小地标撬动大产业的有益探索,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思路。

冯守宇近年来,“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味蕾游”现象走红,展现了“为一道菜赴一座城”的消费趋势。这种由美食驱动的旅游行为,有力证明了其在激发和引导旅游消费方面的强大推动力。

地理标志产品与文旅的结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美味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本次活动中的锡林郭勒羊肉、武川莜面等46道地理标志美食,不仅呈现了优质食材,更通过与民俗故事、非遗工艺的巧妙结合,完成了“食材即文化”的创意表达,为美食文化注入全新理念,让每一口品尝都成为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探索。

过去,地理标志更多是地方名片和特产象征;如今,它已成为融合区域人文特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等要素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可见“地理标志+文旅”并非可以“闭眼入”的速通捷径。

内蒙古现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6件,注册数量位列全国第12位,同时拥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沙漠等丰富的文旅资源。此次创新构建的“地理标志宴+旅游线路”矩阵,为游客开启了“沿着地理标志去内蒙古旅行”的美食探索路线图。以“黄柿子火锅地理标志宴”和“内蒙古味道地理标志宴席”为例,它们通过文化融合,推动“食材品牌”向“文旅品牌”进行了一次跃升,是一次以小地标撬动大产业的有益探索。

前不久,入选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典型案例的南京雨花茶,正是不断创新思路方法,打造了“食住行游购娱学”七维地理标志体验模式,撬动乡村休闲旅游消费1.2亿元以上,茶农采摘收入提升30%,新增导游、研学岗位超过50%。这些都是内蒙古可借鉴、学习的地理标志赋能区域发展的鲜活样本。

对于兼具地理标志产品和旅游资源双重优势的内蒙古而言,如何将特色转化为亮色,实现“1+1>2”的协同效应?需要政府企业协同发力,根据自身特点放大地理标志效应,延展产业边际,避免过度依赖“草原”“非遗”等标签,应深度挖掘地理标志背后的文化基因,将文旅体验打造成品质叙事的自然延伸,引导游客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特色”“吃出文化”“吃出情绪价值”,从而推动草原美食从地域特产升级为知名餐饮IP,在游客心中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内蒙古旅行记忆。

者:张玉纯、孙雪梅

编辑:张轶男

审核:常俊青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