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025江苏青少年书法大赛初赛评审在南京圆满举行。这场由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指导,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主办,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现代快报承办的省级专业艺术赛事,自征稿启动以来吸引全省青少年踊跃参与。至6月30日截稿,大赛组委会累计收到投稿作品14000余件,经专家现场评审,4000多名选手将晋级决赛。
初赛评审现场专家评委合影
权威评审坐镇:
以专业视角守护赛事公平
初赛评审现场,软笔与硬笔两大组别会聚书坛权威专家。软笔组由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黄正明、谢少承及省教育书协副会长夏成满组成;硬笔组则由原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汪寅生,江苏省硬笔书协主席吴勇、秘书长朱凯、副主席孙大权等专家领衔。评委们逐件审阅作品,从笔法规范、章法布局到文化内涵层层把关,确保以“公平、公正、严谨”的标准选拔优秀选手。
初赛评审现场会
专家解读:
超万件作品背后的教育图景
刘灿铭
“今年的作品明显能看到传统功底的扎实。”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在评审中感慨,青少年对传统书法的取法学习更为深入,不再局限于单一流派,而是广泛涉猎不同时期的经典。他观察到,无论是学校课堂还是校外培训,都在通过经典法帖引导学生深入传统,“笔墨间能看到他们对书法程式的理解,这为未来发展埋下扎实伏笔。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视角不再局限于过去熟悉的几家经典,而是有了更广阔的书法视野,这也得益于对传统书法的深入学习。”
黄正明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黄正明则从地域文化视角解读赛事成果:“江苏书法教育能走在全国前列,正因为我们始终坚守‘传统为根’的理念。”他在评审中注意到,无论是中小学课堂还是培训机构,都将经典法帖作为教学核心,“作品中没有出现‘胡乱书写’的现象,这说明从临摹到创作的教学链条是扎实的。”更让他惊喜的是部分小学生选手的作品:“笔法成熟度超出年龄预期,这种‘童子功’的积累正是江苏书法文化根深蒂固的体现。”此外,他特别肯定赛事对审美教育的推动:“从用纸用墨到章法设计,孩子们已懂得通过作品传递美感,这种审美启蒙将影响他们一生。现代快报持续举办青少年书法大赛,已形成江苏书法教育的标志性品牌,对区域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夏成满
江苏省教育书协副会长夏成满关注到年龄差异下的成长轨迹:“低龄选手笔法虽显稚嫩,但路数正;高年级学生中已有能写出成熟作品的‘小书法家’。”他特别强调赛事平台的社会价值:“今年投稿量突破去年,数据背后是孩子们对展示平台的迫切需求。当下社会能为青少年书法学习者提供的专业展示渠道仍显不足,而现代快报举办青少年书法大赛通过搭建规范化竞技平台,既为孩子们长期的书法练习提供了成果检验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切磋中明确进阶方向,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切实推动了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落地,更让孩子们在笔墨展示中收获文化自信。”
汪寅生
江苏省硬笔书协终身名誉主席汪寅生以“守正筑基”为核心观点展开分析:“书法教育需遵循‘先规范后创新’的逻辑,小学生尤其要把汉字结构写端正、笔画写清晰。”他在评审中特别指出两类现象:“六七岁低龄选手只要整体书写清晰、结体端正就能入围,这是对启蒙阶段的合理包容;但部分十六七岁选手反而忽略基本功,笔画潦草、结构松散,暴露了基础训练的缺失。”他呼吁书法教育应回归本质:“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把传统根基打牢,未来才能在艺术表达中厚积薄发。”
吴勇
江苏省硬笔书协主席吴勇则结合教育部汉字规范书写要求,构建“实用+审美”的教育框架:“从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到去年的规范书写专项文件,国家层面对汉字教育的重视已提升至新高度。”他指出硬笔教学需分阶段突破:“低年级侧重‘写对字’,确保笔画顺序、结构规范;中高年级需兼顾‘写好字’与‘写快字’,从楷书过渡到行楷,既提升卷面得分率,又满足日常书写效率需求。”吴勇特别强调文化内涵的渗透:“硬笔书写不是机械临摹,而是通过笔法训练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美学,让孩子们在横平竖直中感受‘方块字’的哲学智慧。”
朱凯
江苏省硬笔书协秘书长朱凯则从作品形式规范角度提出具体建议:“低龄选手在章法上普遍存在‘落款缺失’问题,部分作品甚至未标注姓名或内容出处,这是创作完整性的重要疏漏。”他同时提醒材料纸使用误区:“部分辅导老师未引导学生核对内容与格子数量,导致出现‘诗句未抄完’或‘落款无空间’等情况。”朱凯强调细节对作品的影响:“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需兼具笔墨功底与形式美感,姓名章、落款日期等元素如同‘作品的名片’,缺失会直接削弱艺术表现力。”
孙大权
江苏省硬笔书协副主席孙大权则从作品设计同质化问题切入:“优秀机构的辅导能看到‘个性化’痕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洒金纸、色宣或仿古笺,书写内容从唐诗宋词到名言警句各具特色,这才是书法教育该有的样子。”他现场举例对比:“部分机构统一使用相同纸张、书写相同内容,作品如同‘流水线产品’,既抹杀了学生个性,也限制了创作思维。”孙大权呼吁书法培训应回归教育本质:“书法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通过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孩子的艺术灵性,让作品成为个人审美与文化素养的独特表达。”
初赛评审会现场
决赛前瞻:
4000多名选手将分场竞技
据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介绍,初评晋级名单将于近期通过现代快报“现代plus”官方APP发布,并以短信形式通知各晋级选手,敬请广大参赛选手留意手机短信。为满足广大参赛选手的参赛需求,今年现场决赛将分软笔、硬笔两场次举行。针对初赛评审中发现的“落款缺失”“形式同质化”“基本功不牢”等问题,评审专家、江苏省硬笔书协秘书长朱凯特别提醒:“完整的作品需要落款、印章等细节加持,辅导老师应注重形式美感的引导,避免因格式疏漏影响作品完整性。”
这场持续数月的书法盛事,不仅是一次技艺比拼,更成为观察江苏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窗口。正如评委们所言,当孩子们的笔尖既能触碰传统经典,也能呼应时代审美的变化,书法这门古老艺术便在传承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现场决赛将于7月19日(硬笔专场)、20日(软笔专场)两天在南京举办,届时小选手们的现场表现值得期待。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卞唯伟/文 吉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