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铭 | 2025江苏青少年书法大赛专家评审团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灿铭

江苏靖江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现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第四届“紫金文艺奖章”获得者,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名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其中第五届获“全国奖”;作品特邀“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书法篆刻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四、六届获奖;作品特邀“首届、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2年获第八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年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2005年获南京市文学艺术政府奖; 2006年获江苏省委宣传部“五个一批”人才;2007年获得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江苏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2014年当选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十大影响力人物;2022年入选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2022年获江苏省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先后在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荣宝斋美术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尼泊尔、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埃及、泰国、韩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中国现代书法史》等专著,在《中国书法》《新美术》《艺术百家》《东南大学学报》《中国美术馆》《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图片

《山水 读书 》联



天真圆融 自在无碍

——刘灿铭书法之境


▢卫 彬


笔墨乃精神之表现,尽管一个书家的心灵凭借已有的“物象”思考,但“物象”最终也会在不同的层面化作精神的真实。或可说,是当下这个时代本身,因为书家的审美需求,而唤醒了传统资源。这种唤醒是双向的、循环的,当下提供了动力,也提供了内在的形式结构。当我们对刘灿铭的书法进行审美体察,那些去除修饰之后的自在圆融,如其驻、提、挫、顿,势在笔画之外,令我们获得某种“直觉”的欣喜,似随手挥洒,落落大方,而包罗万象。

图片

《皮日休 汴河怀古二首》

我以为,其中最难得的是“天真”之气。一切艺术上升到艺术史的高度,这种历史法度同时也变成了局限,而我们观看刘灿铭的诸体表现,无论是对二王的临摹、小楷写经,还是行草或大草,都有“我”之所在,在心灵空间中,线条、笔墨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形成书写的复调结构。那是一种属于书家本人的语调和表情,是历史、世情与个人,互相叠加的结果,凸显了笔墨的“自觉”。从审美的角度看,灿铭的作品一副天真烂漫的气象,可谓以赤子之心,行走于书法之原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把线条从刻意求工中解放出来,进入神游物外之境。让身体书写时的心绪意念,听从艺术的召唤,一种流动气韵的指引,让此时此刻书写出来的独特字形以及书写活动本身的姿态,都成为揭开面纱而回到美学策源地的行为,书法呈现出难以言喻的律动变化,这是个体性生命的发扬,是生命气息的吐纳与调节。

图片

《临何绍基隶书》

另则是圆融。这种圆融指的是融合传统经典而别开生面的能力,灿铭提供的是一个书法家的“现象学”,在率真的表达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某种悬置的状态,不以实用性轻易去框定艺术的边界,而是一次次进入传统,也打开自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或可说,在艺术史与日常生活的双重美学观照下,才显示出灿铭独特的书法价值:传统书艺在灿铭笔下呈现出深广、娴熟之气,无论是大草的纵横开阖,还是小楷的方寸圆融,皆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同时,借古开新,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体悟多元的时代内涵(比如以书写克服当下的焦虑),张扬艺术个性,通过不断变通与叠加,使传统经典审美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么多年来,他一方面不断从新出土的书法文献中获得审美上的体认,另一方面也从当下的时代景观中,分析、记录各种风向与变化,从而构建自身书法艺术的主体性。观灿铭近年作品,既可以看到他书艺踪迹的前后关系,亦可以察觉其个体艺术密码的差异性与生命力,那种把书法还原为以敏锐的审美力构造活生生的当代文化的趣味和愉悦,伴随着或是对历史源头的追溯、或是回到真切人间的美妙观感。

图片

《临远宦帖》

再则是大自在。灿铭的书法,往往予人一气呵成之感,这是心性的锤炼使然,体现在书法的从容不迫与心灵的真正自由。比如个性的展现、情感的抒发,无碍无束,提按、进退之间都显得清脱自在、游刃有余。笔墨最终不仅是审美诉求,书法最终要实现的是神采与自然,一如张怀瓘所言:“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这些其实是在笔墨之外的,比如灿铭书法中的“隶变”,追根溯源,是从自由的书写中,打开了新的法度,减少字形已有的程序,把字形还原为激发性的最初发生时的那种运动的姿势,这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在书法形式的确定性与开放意义的弹性之间,灿铭的选择是搁置文人趣味的“笔墨中心主义”,以新的书写性摆脱笔法控制,从而追求对生命“机格”触发的流动感,是从书法的形制中解脱出来,下笔因而有天然的机锋,让“书写”的情态从勃勃欲发,回到心手间的虚待与通透,追求“大自在”与“大气象”。

图片

《苏轼 令子帖》

话虽如此,这一切实则在长年累月的精锻熟练中习得。灿铭的笔法、墨法、章法,皆娴熟自如,其用笔细腻丰富,轻重缓急,巍然如山,渊然如河;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墨法于浓淡、干湿变化中,光华发越,气韵生动;章法上注重整体和谐与节奏感,砉然向然,莫不中音,就像石涛说的“尽其灵而足其神”。或可说,刘灿铭书法的目的,是要回到书法的本真性,一如查尔斯·泰勒在《本真性的伦理》中所言,“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向(inwardness),我们以之视自己为具有内部深度的存在物。”在此意义上,书法既是在自己的书写中转变自己的命运,也是生命的一次次更新,是对“我”的重新发明。

图片

《王羲之 十七帖选》

萨特说:“创作作为通过形形色色由它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客体,企图实现世界的彻底更新。”在此意义上,也许每一个书家都可以在当代走出新的路子,那不是与古人争短长,而是古今之变,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触摸当下的时代,都在汇入日新月异的世界。当刘灿铭从传统资源中,拈出“借古开新”一路,这其实也是将传统资源以另外一种姿态解放出来,重放光芒。其实,从古至今,书法本身即生活,而非生活之外的衍生物,由是观之,所谓“道成肉身”,正是此意。这是一种“道化的功夫”,也是灿铭书法最为迷人之处:

“心忘于笔,手忘于书。”(王僧虔)


图片

《王羲之 兰亭序》


图片

《屠格涅夫 春天的黄昏》


图片

《智慧》


图片

《佛说大乘戒经》


图片

《吉祥经》


图片

《六朝写经残卷选》


图片

《王羲之 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