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年过七旬的陈婆婆(化名)因反复发烧一周,来云浮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医生在查体时,发现她左乳房外侧有一处约8×15mm的焦痂。家属回忆,一周前陈婆婆曾在田地劳作时被虫子叮咬过。结合症状和体征,医生初步诊断为恙虫病,并立即将她收治到感染科进行抗感染治疗。
然而,住院第二天,陈婆婆的病情急转直下。
她突然出现剧烈寒战、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心率飙升,生命危在旦夕!感染科值班医生迅速反应,立即为她进行了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鉴于病情极其危重,陈婆婆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ICU)进行抢救。
转入ICU后,情况依然凶险。即使在呼吸机的支持下,陈婆婆氧合状况依然持续恶化。更令人揪心的是,床旁超声检查显示:她的心脏收缩功能严重下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全身循环濒临崩溃。值班医生甘国能准确判断: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凶险的脓毒性心肌病(由严重感染引发的心脏功能障碍)。
此时,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和呼吸支持已无法阻止病情的恶化。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紧急评估讨论后认为:陈婆婆符合ECMO治疗的指征。ECMO治疗,这是目前唯一能暂时替代其衰竭的心肺功能,为原发病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的终极生命支持手段。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一场与死神赛跑的ECMO抢救战于6月18日凌晨00:30正式打响。
被誉为“救命神器”的ECMO一启动,效果立竿见影。 陈婆婆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迅速得到改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为后续的针对性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准治疗和细心护理下,陈婆婆病情逐步好转:6月21日,成功撤离ECMO治疗;6月23日,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6月25日,生命体征平稳,转回感染科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一只肉眼难辨的小虫,竟能引发如此凶险的夺命危机!
云浮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又一次凭借尖端医疗技术和团队协作,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医生提醒:恙虫病是由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容易被忽视。但若延误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请务必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健康知多D
恙虫为何如此凶险?
恙虫实为恙螨幼虫,体型不足1毫米,肉眼难辨。它们潜伏于草丛、灌木丛与潮湿林地,尤其雨季及雨后活动频繁,6-8月又是恙虫病暴发高峰期。
不同于蚊子叮咬的刺痛感,恙螨幼虫分泌一种麻痹性酶,使人毫无察觉。它们专攻人体温暖潮湿的隐蔽部位:腋窝、腹股沟、会阴、乳房下,甚至肚脐周围,被叮咬后,潜伏期通常为4-21天,期间毫无征兆,一旦爆发则疾如风雷。危重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心、肝、肾及循环衰竭,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1.持续高热:体温常飙升至39-41℃,退烧药无效;
2.特异性焦痂:叮咬处先现红疹,后形成无痛性黑褐色焦痂,形如烙印;
(该院以往接诊过的恙虫病患者焦痂)
3.多器官损伤:可引发肺炎、肝功能异常、意识障碍等。
户外劳作或者户外活动时,如何防患于未然?
1.进入草地、林地时,穿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避免穿凉鞋;在裸露皮肤及衣物接口处喷涂含避蚊胺的驱虫剂,每2-3小时补涂。
2.远离高危环境,雨后避免坐卧草坪;晾晒衣被尽量选择通风阳台;果园采摘、农田劳作时佩戴手套。
3.归家“净身搜查”,户外活动后立即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腹股沟、会阴等部位;换洗衣物用60℃以上热水洗涤。
4.发热+野外史=立即查体,若突发高热且近期有草地、灌木丛接触史,请家人协助检查全身隐蔽处有无焦痂,就医时主动告知暴露史。
防“恙”警钟再次敲响:
系紧袖口、检查身体、关注高热!
若您在野外活动后
发现皮肤上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黑点”
请尽快就医!
来源:云浮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彭玉静 秦小青
校对:秦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