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导弹撕裂乌克兰防线:瞄准基辅炼油厂,炸翻乌军军备仓库
据俄罗斯卫星网消息,当地时间7月4日晚,俄军对乌克兰发动了罕见的高强度精确打击。
俄军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直击基辅的军事设施:炼油厂、机场、防空系统都遭到打击。
同时切尔卡瑟州仓库、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军用列车等关键目标接连遭袭。
乌克兰媒体称,整个基辅都笼罩在浓烟之中,乌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加,甚至将这次袭击描述为“整个战争中最可怕的夜晚之一”。
这场以铁路系统和后勤枢纽为核心的打击行动,不仅标志着俄军战术的重大转向,更让欧洲大陆的扩军浪潮在硝烟中愈演愈烈。
俄军战术转向:从基础设施到交通命脉的精准绞杀
波尔塔瓦州的铁路网、燃料基地及物流中心成为主要目标,这种“交通绞杀战”旨在切断乌军机动能力与北约军援通道。
数据显示,俄军在苏梅州北部发动6次大规模打击,高超音速武器的使用尤为关键。
“匕首”导弹以10倍音速穿透防空系统,精准摧毁基辅无人机工厂。
而俄军将天竺葵无人机产量提升后,还为大型无人机加装涡喷发动机,使其变身为简易巡航导弹,配合人工智能集群作战系统,正逐步瓦解乌克兰本就濒临崩溃的防空网络。
乌军困境:防空耗尽与军援断供的双重绞杀
当下,乌军高层都承认,乌克兰的防空体系已经超负荷运转,连续1227天的战斗,让其防空系统损耗殆尽。
而美国暂停军援更让乌军雪上加霜。
五角大楼不仅停止对乌武器供应,还将本应交付的“海马斯”火箭炮优先调配给其他地区,导致乌克兰失去最后一道火力屏障。
当俄军装甲集群在顿巴斯展开夏季攻势时,乌军只能依靠轻武器与无人机用“热情”抵抗,这种实力悬殊让基辅当局不得不面临“不投降即毁灭”的残酷现实。
欧洲扩军:从恐慌采购到战争边缘的危险跳跃
俄军在乌克兰的军事优势刺激欧洲加速扩军。
德国宣布投资250亿欧元订购1000辆“豹2”坦克与2500辆步兵战车,并增兵6万人组建7个野战旅;
波兰则采购180辆韩国K-2坦克,总额或达65亿美元。
值得警惕的是,韩国向波兰快速交付126门K-239火箭炮,这种“亚洲版海马斯”因交付速度远超美国,正成为北约国家的“替代方案”。
这种军备竞赛背后是对局势的误判。
波兰等国误以为通过引进先进装备就能遏制俄军,但忽视了乌克兰战场暴露的关键问题:在高超音速武器与无人机集群面前,传统装甲部队的生存能力已大幅下降。
如今的东欧平原,俄军的高超导弹与欧洲的坦克洪流正在形成危险对峙。
当基辅炼油厂的浓烟尚未散去,华沙的坦克生产线已开足马力——这场从乌克兰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军事升级,究竟是“防御准备”还是“战争预演”,还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