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国宝抢救实录:周恩来亲自批示的香港秘密行动


在北京城热热闹闹的琉璃厂,珍宝遍地,故事也遍地。这里有个传奇人物,名叫郭葆昌,古玩行里尊称他一声“郭五爷”。从小学徒做起,摸爬滚打几十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什么宝贝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是京城古玩界响当当的头号人物。

图片

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寻常日子,郭五爷像往常一样在琉璃厂溜达。走过熟悉的“品古斋”门口,他随意往里一瞥。只见店里的老板娘正朝他挤眉弄眼,神情透着几分不寻常的紧张和神秘。


郭五爷心里“咯噔”一下——这行当里混久了,一点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凭着直觉,他抬脚就进了店。


图片

老板娘二话不说,一把将他拽进了店里最隐蔽的小黑屋。屋里光线暗淡,只有一盏小油灯摇曳。老板娘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从角落里捧出一个包裹严实的布包,一层层揭开。昏暗灯光下,两卷古朴的字帖静静躺着。


郭五爷凑近一看,瞬间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


这不是传说中深锁紫禁城大内的稀世珍宝吗?正是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专门建了“三希堂”珍藏的“三希宝帖”中的两件——《中秋帖》《伯远帖》


图片

老板娘压低声音说,这是一个没了依靠的旗人拿来卖钱的,据说是宫里流出来的。


郭五爷心里立刻明白了。几年前末代皇帝溥仪曾想偷运国宝,宫里乱成一团,敬懿太妃出宫时夹带些宝贝出来,太正常不过了。


他借着微光,凭着几十年积累的深厚眼力,细细查验纸墨、印章、笔意……没错!千真万确的真迹!这两件宝贝,不只是值钱的古董,更是中华文化魂宝,上面密密麻麻盖满了乾隆爷痴迷的印章,如同珍贵的印记。


图片

中秋帖


郭五爷的心咚咚直跳。他知道,这东西一旦露了风声,绝对会引来滔天大祸。他强压激动,不动声色地与老板娘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公道价”,悄悄将这两件无价之宝收入囊中。


从此,这两幅字帖成了他秘不示人的心头肉。


图片

伯远帖


然而,世事难料。十几年后,郭五爷家道中落,手头拮据。无奈之下,他想到了那两件压箱底的宝贝。他找来京城最有名的收藏家之一,张伯驹前来鉴赏。


张伯驹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他深知这两件宝帖的分量,忧心郭五爷会卖给不懂宝贝的人,甚至流落海外。张伯驹当即表示愿意倾其所有买下,保护国宝。两人一番商议,最终谈定20万大洋,张伯驹先付6万,余款分期支付,字帖暂留郭家保管。张伯驹以人品担保,郭五爷也信得过他。


图片

张伯驹


可惜,时局动荡,战火连绵。张伯驹的钱一时难以凑齐。更糟糕的是,郭五爷为了寻求庇护,竟动起了将宝贝献给宋子文的念头!


张伯驹得知后,又惊又怒。他知道宋子文对这些文化瑰宝未必珍惜。情急之下,张伯驹奋笔疾书,在报纸上揭露了此事!一时间舆论哗然,宋子文迫于压力,只得作罢,“二希帖”暂时逃过一劫。


图片

1949年,风云变幻。郭五爷的儿子郭昭俊带着这两件传家宝辗转到了香港。他本想找买家接手,但当时各方都自顾不暇。郭昭俊是个书生,不善经营,在香港生活困顿。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好将《中秋帖》和《伯远帖》抵押给了汇丰银行,换取贷款救急。


然而,还款的日子到了,郭昭俊根本无力偿还。按照约定,汇丰银行准备公开拍卖这两件稀世珍宝!一旦拍卖,极有可能被外国藏家或机构买走,从此流失海外。银行方面更是暗中使劲,极力劝说郭昭俊直接卖掉换钱。


图片

徐伯郊


消息像一颗炸弹!1951年深秋,正在香港的爱国人士徐伯郊得知拍卖消息,心急如焚!他立刻将消息十万火急地传回了北京。一封封加急电报警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最终摆在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周总理历来重视文物保护,深知这两件宝帖是民族的文化命脉。他立即做出批示:不惜代价,购回国宝!但务必确保是真品,并查清抵押情况,防止欺诈。流程要正规,通过我们在香港可靠的银行办理。


命令如山!故宫博物院立刻行动起来。精干的文物专家被秘密选派,与徐伯郊等人一道,乔装打扮,悄然潜入香港。他们像上演谍战片一样,巧妙地与郭昭俊和汇丰银行交涉谈判。专家们屏息凝神,仔细鉴定了字帖的每一个细节,确认无误是真品。


经过一番艰难的价格拉锯战,最终,新中国政府以总计约五十万港币的价格(包含银行押款和额外支付),成功地将漂泊在外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购回!


图片

1951年12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历经战火硝烟、深宫沉寂、民间辗转、险落海外的千年国宝,终于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了它们阔别已久的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当工作人员轻轻将它们放入特制的楠木盒中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尘埃落定,文化血脉重新相连的轻响。


《中秋帖》与《伯远帖》的传奇归家路,是近代中国动荡岁月的缩影,更是一曲守护中华文明的动人赞歌。它们静静的墨迹,穿越时空,无声地诉说着:民族的瑰宝,终将归来。



- END -

图片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