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欧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13次战略对话,双方就贸易、地缘政治等五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然而,会议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欧盟对中国稀土出口限制表达的不满。稀土,这一高科技产业的关键资源,正成为中欧关系中的重要博弈点。
目前,中国在全球稀土生产和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供应量占全球的70%以上。稀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是欧盟发展战略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然而,中国近年来对稀土出口实施了更严格的限制,目的是保护国内资源、改善环境,同时提升稀土产品的附加值。这一政策给欧盟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让一些企业发出了“还不如成为中国一个省”的无奈感叹。
以一家欧盟氢氧化锂电池工厂CEO斯特凡的言论为例,他直言,稀土短缺使企业在供应链上陷入困境,欧盟在关键原材料领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
欧盟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希望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然而,中国的立场并未松动,稀土出口问题成为双方经济关系中的核心争议点。
除了稀土问题,俄乌战争也加剧了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欧盟外长卡拉斯在对话中指责中国企业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认为这威胁到欧洲安全。
她敦促中方停止对俄的物质支持,并呼吁推动全面停火。对此,中国重申了自身的中立立场,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冲突的重要性,但并未直接回应欧盟的指控。
在中东问题上,双方虽在维护核不扩散和战争降级方面有一定共识,但分歧依然显著。欧盟希望中国利用与伊朗的石油贸易关系向德黑兰施压,推动其与美国和谈。
然而,中国更倾向于维持能源合作,以保障自身利益。这种立场差异进一步暴露了中欧在地缘政治上的分歧。
面对稀土供应的困境,欧盟并非没有应对策略。近年来,欧盟加大了稀土替代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尝试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正在扩大稀土开采规模,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欧盟也在推动本地资源的开发,以实现稀土产业链的自主化。
然而,短期内这些措施难以完全解决问题。稀土替代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而其他国家的稀土产量远远无法与中国相比,这使得欧盟在战略资源供应上依然面临巨大挑战。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