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巨头罗马仕“哀鸣”,“新规”后消费者权益悬空

7月3日深夜,罗马仕官方发布了“没有倒闭”的微博,充分证明民航总局的新规发布后,加剧了罗马仕遭遇的经营困境,作为中国充电宝市场销售数据排名第三的巨头(艾瑞咨询2024年报告),如此“哀鸣”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图片罗马仕微博截图(网络图片)
然而,相比于生产领域和出行安全的明确法规,充电宝必须3C认证后,众多消费者的权益该如何维护却显得有些模糊。
民航总局一纸新规“搅翻”充电宝市场
6 月 26 日,民航局突然发布紧急通知,自 6 月 28 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 标识、3C 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图片有无3C认证的充电宝对比图(网络图片)
据民航局相关通知内容,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近期多个头部品牌充电宝厂家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对多批次产品实施召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 3C 认证。上述情况表明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给民航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持续增大。对此,民航局决定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按照国际通行的《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进一步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事实上,这并非民航部门首次对充电宝的携带出台相关规定。2014 年 7 月,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关于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对旅客携带充电宝的相关事宜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充电宝必须是旅客个人自用携带,且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携带或随身携带,严禁在托运行李中携带。同时,充电宝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无需航空公司批准;额定能量超过 100Wh但不超过160Wh,经航空公司批准后可以携带但只能携带两个,且不能托运;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严禁携带。
3C认证,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总局 2023 年发布的《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显示,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3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已有237家充电宝相关企业注销
在民航总局的新规发布后,各地机场迅速响应。记者拨打了北京大兴机场、长沙黄花机场的电话,两家机场都表示,从6月26日起就已经开始执行这一规定,必须是经过 3C 认证,并且不在召回之列的充电宝才能上飞机。兰州中川机场和南宁吴圩机场则表示,已在6月28 日起执行这一规定。
图片某机场安检时截获的不合规充电宝(网络图片)
各大机场的“快速反应”引发了众多消费者对于日常离不开的充电宝的全新关注,而充电宝行业近期的巨大变化也进入到公众视野。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充电宝市场规模达320亿元,年出货量约4.2亿台。其中,罗马仕以12.3%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三(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24年报告)。在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政后,这个百亿级市场已经开始重新“洗牌”,而民航总局发布的“新规”,似乎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者查阅罗马仕母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财报发现,其2023年研发费用同比激增47%,达1.2亿元,公司解释称“主要系产品认证测试及产线改造所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净利润下滑28%,毛利率由32%降至25%。某上市公司供应链负责人透露:“通过认证的单品成本平均增加15-20元。”这直接导致充电宝行业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小米、安克等上市公司快速完成认证,而据天眼查数据,2023年至今,已有237家充电宝相关企业注销。
据记者了解,因为3C认证新规出台,罗马仕推出的“以旧换新”活动,折价幅度虽达到30%,但远低于新品溢价; 安克创新则将认证成本转嫁,其最新款充电宝售价上涨25% ;小米则采取差异化策略,通过电商平台主推认证产品,线下渠道逐步替代。
图片充电宝可上飞机已成为广告噱头(网络截图)
与此同时,部分大型电商平台也已经开始对平台上销售的充电宝产品进行全面清查,对于没有 3C 认证的产品进行下架处理。仍在生产的充电宝生产企业纷纷表示,将加快产品的 3C 认证进程,以符合市场准入要求。不过,仍有一些小商家和小厂家反应速度较慢,还未对产品是否符合新规进行梳理和调整。
与电商平台相比,充电宝的线下销售似乎并未受太多影响,在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记者发现仍有商家在销售2023年生产的未认证产品。“比新款便宜50元,不影响使用。”某摊位老板如此推销。但检测机构的数据显示,未认证产品过充保护失效概率是认证产品的3.2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24年报告)。
更棘手的是存量产品的处置。虽然民航局目前未强制检查3C认证,但保险公司已开始调整政策。平安财险客服表示:“自2024年起,因未认证充电宝引发的火灾事故,理赔金额将扣减30%。”
图片燃烧后的充电宝(网络图片)
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护?
在企业和渠道的调整正在进行时,消费者的权益该如何保护在此刻却有些模糊。
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手中的充电宝不符合要求,但却不清楚这样的充电宝还该不该继续使用。一些消费者表示,自己购买的充电宝是在相关规定实施之前,当时并没有 3C 认证的要求,现在突然不能携带上飞机,感觉很不方便。还有消费者反映,目前没人明确告知消费者,没有3C 认证的充电宝是否就不该使用?消费者手中的大量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该如何处理已经成为困扰大众的难题。
图片消费者手中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
据指尖新闻了解,对于消费者手中无3C认证,厂家未明确召回的充电宝该如何处理,目前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解决方案。一些新购买充电宝,尚可无理由退货的消费者发现,他们尝试通过快递将充电宝寄回给商家或厂家时,多家快递公司已经明确拒绝提供服务,理由是充电宝属于易燃易爆物品,无论是否有 3C 认证,都无法邮寄。这使得消费者想要处理掉问题充电宝变得困难重重。
辽宁北天律师事务所齐永森主任表示,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新规之下遭受了一定的不便和损失,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考虑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补偿或者解决方案,比如建立专门的回收渠道,对消费者手中的问题充电宝进行回收处理;或者鼓励企业推出以旧换新等活动,让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更换符合要求的充电宝。另一方面,对于在新规实施前购买的充电宝,虽然没有 3C 认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为存在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出台更为细化的标准和检测方式,对这类充电宝进行评估,对于确实不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给予一定的使用许可,以保障消费者的财产权益。
此次民航局关于充电宝的新规,在保障航空安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消费者权益保障、企业应对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
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