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中欧峰会有新安排,与冯德莱恩谈完就送客?
中欧峰会预计月底举行,美媒彭博社突然放出消息称,这一安排有所调整,峰会原本应该是要开两天,被压缩到1天,部分议程也会取消。
比如说按原计划,中欧领导人在北京谈完,冯德莱恩等欧盟领导层会前往合肥出席商界峰会,但现在双方只会在北京开会,至于后续安排就不好说了。
【西方媒体称中国“有意压缩中欧峰会议程”】
据了解,这一调整,是东道主中国作出的。
当然,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中欧峰会究竟如何安排,最后取决于中方官宣。现在各方也只是知道,中欧会在本月举行峰会,梳理双边关系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此之前,双方确实在通过各种渠道铺垫,释放积极信号,只不过还是有不少波折。
像是这段时间,本来会有一场高层经贸会议,但因为双方难以在贸易议题上达成一致,又被取消。
不仅如此,欧盟那边还是执着于拿俄乌议题、稀土出口等对中国施压,哪怕中方已经多次阐明立场,欧洲这边摆明了是要持续纠缠,而不是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心平气和地看待中欧互动。
那中国不会允许,欧盟高层拿双边峰会这一重要场合,当成他们对华强硬的政治秀场,谈完就送客,不会强留,当然了,安排最后会不会出现变化,大概还是取决于欧盟接下来的表现。
【原本峰会要开两天,压缩成一天】
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先见之明,从打破中欧峰会东道主轮换的惯例,依旧把会场安排在北京,再到继续调整峰会议程,都可以视为,我们在主动把控、引导中欧互动。
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双边关系积极发展。
过去几年,欧盟领导层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始终放不下对中欧关系的三重定位,既想与中国合作,又要把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一概念自相矛盾不说,如何在三者中取得平衡,也不是欧盟能够驾驭好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欧盟始终免不了从美欧关系的角度,去衡量中欧关系,注定得出有失偏颇的评价。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外界一直认为她是欧盟内不折不扣的“亲美派”,此前她就没少响应美国前任政府的“全球同盟”战略,对中国采取鹰派立场,推出各种限制性政策。
【冯德莱恩和卡拉斯对中国持鹰派立场】
也就是美国大选后,她见到势头不对,才逐渐改变对中国的口风。
即便如此,冯德莱恩此前在中欧关系中炮制的诸多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欧盟那边似乎也看不出有什么积极意愿,只是单纯地想拖延下去。
其核心意图,不是这么做对欧盟有利,只是碍于面子,不想收回之前的鹰派政策,以免显得对中国露怯,这种心态自然算不得健康。
还有就是,只要有机会向美国示好,冯德莱恩就不会放弃拿中国议题说事,像是之前G7峰会,她又继续老调重弹,试探美国那边的态度,结果美国总统完全不搭理,还因为中东冲突提前中断行程,欧盟又一次自讨没趣。
【几轮高级别互动下来,我们大致了解了欧盟现在的想法】
另外更不要说,欧盟至今还没有在关税问题上,和美国展开有效的谈判,更不要说达成协议框架了。
随着时间推移,欧洲内外,都已经意识到,欧盟已经不再是国际地缘政治中的一极,更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这无疑和欧盟自身的体量形成了巨大反差。只是欧盟现在内部缺乏政治共识,有劲也不能往一处使,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本来以今年中欧建交50周年,以及双边峰会为契机,欧盟可以有一个重新构建对华战略认知,系统性解决双边争端的机会。
只是最近几轮高级别互动下来,我们结合欧盟那边的言行表现,得出的结论并不太乐观,紧接着就传出了中国可能对中欧峰会作出调整的消息。
【冯德莱恩与科斯塔预计月底访华】
这两起事件一前一后,大概不是什么巧合。与其和不成熟的欧盟领导层打交道,不如与成员国点对点的发展合作。
如今欧盟内部各怀心事,有的要坚决向美国靠拢,将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置于最高优先级,有的还在患得患失,想要在中美间寻得平衡,却又没有确切的头绪,还有极个别国家对欧盟内部的政治正确敬谢不敏,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好发展与中国的合作。
这就是欧盟内部目前在对外政策上的三种主流声音,哪个都没法真正取得上风,也使得欧盟在外交上驻足不前,然而国际局势的变化从来不等人。
欧盟是时候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定位,走出以前的舒适区,才有机会在多极化的历史大势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