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作品超10万份,点击量破亿!2025年“粤韵杯”广州赛区颁奖典礼举行

学子笔绘岭南韵,三载粤韵传薪火。7月4日,“新时代 新活力”2025年湾区中小学生作文、艺术与阅读主题大赛(广州赛区)颁奖典礼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粤韵杯”连续举办三载,溯中华文化根脉以承深情,拓文化出海路径而求创新。

据悉,本届大赛自今年2月底启动以来,赛事全球流量突破1.5亿,其中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相关报道和投票主页点击量超1.1亿人次。本届大赛更推动粤韵“出海”,开拓印尼、马来西亚等海外赛区,探索文化育人与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加强跨地区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学子在创作中传承文化、共鸣情感。

图片

赛事全球流量突破1.5亿

将启动优秀作品巡展

本次颁奖典礼上,部分获奖学生代表现场获颁证书,绘画、非遗工艺和非遗展演、作文、阅读等组别专家轮番点评赛事作品。此外,还有学生带来精彩表演,粤韵童声清亮婉转,粤韵童舞灵动翩跹,获得掌声阵阵。

图片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粤韵杯”始终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强化价值引领”为使命,探索出一条“以赛育人、以文化人”的创新路径。赛事不仅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溯,更是以文化为媒推动文化出海和交流的生动实践。同学们以笔墨为介、以艺术传情,通过作文、绘画、非遗手作等多元形式,将岭南文化的千年底蕴与时代思考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对广府文化的深度认知,更以青春视角解构传统、创新表达,让千年文脉在笔尖与心间实现“薪火相传、美美与共”,实现对“老树发新枝”最生动的诠释和创新。“借此也希望这一文化的接力棒,能一代代传下去!”

图片

“粤韵杯”连续举办三年来,每一届大赛主题不同,但精彩一直在延续。据了解,本次大赛从今年2月底开始,历时四月有余,赛事全球流量突破1.5亿,其中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相关报道和投票主页点击量超1.1亿人次。各赛区均获学子踊跃参与,广州赛区收到超过10万份作品;印尼和马来西亚赛区则共组织了近3万名参赛者了解和参与赛事,目前两个赛区已进入紧锣密鼓的评审工作;港澳赛区也于7月1日正式启动征稿。

同学们在参赛作品中,或落笔描绘岭南水乡的温婉诗意,或用色彩勾勒十五运的时代气象,或通过非遗技艺演绎传统文化和清风正气的现代表达。评委专家点评道,作品都承载着同学们对新时代新活力的理解与创新。

图片

据悉,主办方将从众多获奖作品中遴选部分佳作,出版书籍,还将于7月至12月启动第三届“粤韵杯”优秀作品展。本次巡展将以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为主场馆,打造常态化展览空间,同时联动非遗传承基地,通过“长期展览+短期巡展+文化体验活动”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地域,从粤港澳大湾区拓展至东南亚区域,持续擦亮岭南文化品牌。

图片

选手感想

“粤韵杯”连续举办三载,广州中小学生广泛踊跃参与。本届赛事在原有的作文、绘画和书法篆刻大赛基础上进行升级,首次将非遗工艺类(如广彩、广绣)和非遗艺术展演类(如粤剧、醒狮)纳入赛事体系;作文大赛继续开展线下现场决赛;首次亮相的阅读大赛精选百部古今经典,通过“线上答题挑战赛+读后感创作”双轨模式,提升青少年的阅读深度与表达能力。

系列赛事推动了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颁奖典礼中,记者采访了各组别获奖选手,有学子希望借助英歌舞传达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也有学子在粤剧的婉转唱腔中感悟粤韵的灵魂。

以文字书法传情

获奖秘诀是表达真情实感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杰铭,连续两年在“粤韵杯”的作文大赛中获得最高奖项。他有自己的写作小秘诀——展现真情实感,运用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父母引导下养成的阅读习惯也让他受益匪浅。平时他喜欢阅读历史、童话和科普类书籍。他分享道,“有时候我们没办法去到这么多地方,但读书却能让我们学习到当地的风俗习惯,掌握相关知识,就像去过了那里一样。”

在今年的作文大赛中,张杰铭结合日常见闻,用文字表达岭南人拼搏向上、包容他人的特质,例如他观察到岭南地区小吃的多样性,以小见大,引发对粤韵和岭南文化的思考

图片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李怡宁同学在阅读大赛(5-6年级组)中获一等奖。得知获奖时,她十分意外,这份喜悦也传递给了家人,爷爷奶奶为她骄傲,妈妈开玩笑要给她“加鸡腿”。

李怡宁以《骆驼祥子有感》参赛,将旧时代祥子的悲剧与新时代青年遇挫能在社会支持下找到新可能进行对比,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平时她热爱文学小说,坚持每天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并进行批注,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运用对比方法解决创作“跑题”的难题。

图片

广州市黄埔区会元学校的黄昊霖同学在书法类别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为备战此次比赛,黄昊霖同学苦练数周。在作品创作中,他融入了诸多岭南文化元素,通过正楷字体和书写内容来传播岭南文化

黄昊霖认为,书法艺术魅力非凡,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彰显我国悠久的历史底蕴。“通过参与‘粤韵杯’,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图片

以绘画、粤剧、玉雕为载体

传递岭南文化魅力与精气神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初二学生方念想第一次参加“粤韵杯”的艺术大赛,即获得了绘画类一等奖。她的绘画作品以潮汕英歌舞为核心元素,生动呈现热闹古街上小女孩拿着英歌槌与英歌队一同起舞的飒爽英姿。

谈及创作想法,方同学说,自己是潮汕人,现场看过英歌舞表演,非常喜欢,她的作品中也融合了与父母去过的汕头市新溪镇十一合村的街景。“我想通过英歌舞,表达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

图片

来自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的二年级学生柯晶琳,获得了本届大赛非遗艺术展演类一等奖。柯晶琳在幼儿园时,就已开始学习粤剧。学习粤剧早已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柯同学告诉记者,尽管她不会讲粤语,学习粤剧的过程也充满挑战,但自己认为“热爱可以打败所有的恐惧”。日常练功虽累,但她坚信付出必有回报。此次比赛中,充分的准备让她充满自信,参赛的过程也让她更深刻地感受到粤剧的艺术魅力。她希望通过学好粤剧,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图片

广州市荔湾区詹天佑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智瞳的玉雕作品《雄鸡报晓》,荣获此次比赛的非遗工艺类一等奖。接触玉雕两年的他,因校内社团激发兴趣:“拿一块石头,能用想象力雕出任何东西。”他告诉记者,创作耗时两个月,最终完成仰天报晓的“雄鸡”。他的家长还购买了相关工具支持他进行练习。

这次参赛经历更深化了陈智瞳对非遗的理解,“玉雕让石头‘重生’,能通过想象力变成任何形态,充满乐趣,我会坚持做下去。”

图片

图片

专家点评

活动特邀各领域专家对本届“粤韵杯”参赛作品进行点评。专家纷纷表示,同学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岭南文化的热爱与思考,将粤韵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用多样独特的方式惊艳了评委。

张民辉:

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非遗的种子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对本届“粤韵杯”非遗艺术类别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比赛中,孩子们的作品让广州牙雕、广州玉雕、广彩、广绣等十多项古老非遗技艺焕发出全新活力。广州牙雕以精雕细刻、玲珑剔透闻名,孩子们巧妙运用这一特点,在微观世界中展现牙雕的细腻;广彩色彩绚丽、针法多变,孩子们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碰撞出奇妙的艺术火花。

在非遗艺术展演方面,孩子们同样大胆创新。古老的粤剧与现代舞蹈、音乐元素相互融合,使舞台表演更加灵动鲜活;醒狮表演突破传统套路,融入故事剧情和现代创意,充分展现醒狮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旺盛生命力。孩子们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不仅学到了非遗技艺,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

张民辉还建议,可通过深化校园教育培养传承人才、借助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方式、推进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片

赵堃:

通过阅读经典引导孩子远离“浅阅读”的陷阱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家庭成长规划专委会副会长赵堃对本届“粤韵杯”阅读大赛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大赛采用的“线上答题挑战赛+读后感创作”双轨模式,精准契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记忆→理解→应用→创造”的能力提升路径,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塑造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

大赛精心选取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湾区本土特色的文本,让孩子们在深度阅读中与先贤对话,感受民族文化的脉搏,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优秀文学作品更是情感教育的优质载体,此次大赛推荐的《简·爱》等情感类文本便是例证。

赵堃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获得沉浸式情感体验,这种方式比单纯说教更易引发共鸣。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阅读观念,培养阅读习惯与兴趣,以经典作品的思想深度,助力孩子远离“浅阅读”的误区。

图片

靳志鹏:

选手用多样独特的方式惊艳了评委

穗粤文化总校长、语文出版社特聘文学课导师靳志鹏在点评作文时表示,“粤韵杯”的作文命题一直强调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对社会价值的引导。今年的题目是“包容,让我们走得更远”,传递出一个信息:包容作为广州的城市名片之一,正在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眼界与品格,也为广州在新时代中涌现新活力进行了最好的诠释。同时,这样的题目也给予了同学们更多的创作角度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他认为,想要更好地展开对包容的解读,同学们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和感触。在决赛中,选手们用多样、独特的创作,惊艳了所有人。

图片

朱丹青:

主题作品更精彩,创作元素更丰富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少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丹青说,今年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两个亮点:

一是主题作品更加精彩。选手们用非线性、多视角等叙事角度,探讨了科技与自然、未来社会等宏大主题,作品展现出不同的空间、人物,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的蒙太奇视觉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二是创作元素更加丰富,融合了跨学科、湾区多元文化、运动与健康生活意识、AI数字技术等。“尤其是非遗作品,具备创新表现、教育意义,还加入了互动体验。版画作品质量高,能看出学生娴熟的技巧。”

图片

策划/许芳、林朝晖、陈韶航
统筹/祝勇、黎蘅、刘晓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刘晓星、曾俊、谢泽楷、魏丽娜
实习生:严柔善、郑睿之、唐凯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杨耀烨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