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过,才对得起这一生?

图片
内容来源2025年6月14-15日,笔记侠于南通举办的PPE课程2025级第二模块【哲学·生与死】
分享嘉宾: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笔记侠PPE政经哲导师、笔记侠政经哲商学院顾问委员会创始顾问。
高级笔记达人 | 焦糖 
责编 | 贾宁  排版 | 沐言
第 9041篇深度好文:12122字 | 18 分钟阅读

政经哲思维

笔记君说:


马云曾有一次问大家:做企业是活得久重要,还是活得精彩重要?


我们常听到的答案是:不在于活得多长,而在于活得多好。或者,不在于活的长度,而在于活的质量。


所以,答案是活得精彩?还有人说,人生贵在活得久。


马云的答案充满智慧。


他说:做事业,活得精彩不一定就活得很久,甚至很多活得精彩的企业反而活得不久,但是活了久的企业,就机会活得精彩。


先活得久,再活得精彩。能长期做的赛道(战略选择)很重要,然后再有机会,把战略干到极致。


这和人的寿命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活得精彩,不一定活得久。但是活得久,就有机会活得精彩。


恰好,苏德超教授在笔记侠PPE(政经哲)25级第二模块【哲学:生与死】课程上,提醒我们用生与死作为一种方法来看待企业经营和人生经营,发人深省。


让我们在阅读中,通过生与死去思考:是活得久,还是活得精彩,还是有其他答案?


以下是苏教授本次授课内容第三部分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苏教授本次授课内容第一部分详见《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10000倍》)


一、如何用生与死看待企业经营和人生经营?


死亡是一种必然。

1、个体、组织与世界的生命周期

细菌分裂周期为十分钟到数小时,极少数可以存活数百万年或者更长;真菌能活数小时到数十年。

有一种深海里的海绵,据说可以存活数万年。

如果你想活得更长,你可以当细菌或者当乌龟。

我们到底是像人一样活一天,还是像乌龟一样活三百年?你突然发现你很难抉择。你到底要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丰度?真的是个难题,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除了个体的生命周期,我们再看看组织与世界的生命周期。

朝代,一般为数年到数百年,日本是个例外,菊花王朝2600多年了。

智人已经存活超过30万年,人类文明史有5000到7000年。

地球已经有45亿年了;太阳有100亿年了;红矮星,寿命可以达到数万亿红矮星(理论值);宇宙到今天为止只有138亿年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关于生命长度的一些从小到大的数据。一看就知道,我们真的很珍贵。世界最大的奇迹,不是我们的宇宙,而是人,是智慧生物。

这样一来,生与死最后会变成一种视角。从生与死的视角看问题,它会变成我们的方法论,变成我们的工具。

首先,我们的认知基础是生命是有限的。这是个事实,我们必须接受。

在生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行动法则是活在当下,抓住当下的每一天。要把这一世活好,就必须把这一天活好;要把一天活好,就必须把这一分钟过好。

图片
(同学们在课堂合影)

生命有限,活在当下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败坏的生命,它没有崩溃,但它败坏掉了;一种是没有败坏、欣欣向荣的生命。

我们渴望过第二种生命。我们也必须假定还有无限的东西,所以必须跟无限融为一体。我们必须突破有限,超越有限,升华我们的境界。

2、所有生与死的思考,都可以总结成12个字。

生命有限,活在当下,超越有限。

有限,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呼吸系统。先呼气,让我们感觉到急促,我们是有限的;当下就是你屏住呼吸的那一瞬间,当下你就感觉到欠缺,感觉到渴望。

那一瞬间,你从哪里获取能量,从哪里获取负熵?从你的生命之外,从外部世界,从无限中,你开始吸气。

所谓开放,就是你必须吸气,同时你也必须呼气,呼气和吸气都是跟外部世界沟通,你超越了有限。

不超越有限,你就没办法真正地活在当下。因为当下很难持续,并且很难用很长的时间。

这样,就意味着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我们的机会、我们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珍惜它,抓住每分钟,抓住每一秒。

专注当下,是因为过去不可变,未来不可控。过去已经是个事实,我们只能接受。不要活在过去,一件事情干错了,错了就错了,连悔恨都不要。你应该要的是改正错误,修改你的行为模式。

悔恨只是一种提醒方式,是生物进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副产品。

通过悔恨,来提醒我自己,当时不该这么做,现在也不该这么做。悔恨只是一个提醒的标志,如果你只是悔恨,忘记了提醒,悔恨会让你当下痛苦。

反过来,你只有提醒,没有悔恨。哪怕是过去的错误,哪怕你过去遭遇了背叛,没有必要为此感到遗憾,为此感到痛苦,不必要悔恨。你觉得错了,改了就是了。你感觉到痛苦,说明你还活着。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发生过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可不是心灵鸡汤教给我们的,所有的心灵鸡汤背后都有哲学,都有宗教。

做错了也不要悔恨,做对了也不要过分高兴。因为那种高兴是活在过去的根上,过去已经过去了,那个根已经消失了,没有必要抓住。

图片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

未来不可控,为什么?不要预期焦虑,明天失败了,怎么办?

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明天失败,我明天再痛苦,不就行了吗?如果我今天的痛苦,是因为明天可能失败,但是万一明天成功了,今天痛苦就划不来。

就算明天失败了,那是明天的痛苦,为什么在今天就复刻明天的痛苦,让痛苦翻倍呢?

所以,没有必要为明天愁,没有必要为明天忧,重要的是为明天筹划,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图片

(苏德超老师与本次课程部分同学合影)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教与心灵鸡汤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过去是不存在的。你想,过去在哪里?

5岁的苏德超,他存在吗?如果他存在,你就把他给我找出来,让他站在我身边。

你找得出来吗?找出来就有两个苏德超,那我太太有两个先生,一个是5岁的先生,一个是50岁的先生,这不奇怪吗?

如果5岁的苏德超是不存在的,那他怎么到了50岁?这里有非常硬核的哲学问问题,也是非常硬核的禅宗教诲。

有没有可能,5岁到50岁,只是我们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如果5岁的苏德超现在还存在的话,他会带来一个逻辑难题。任何时候出现了逻辑难题,那理论肯定是错的。

什么样的逻辑难题?如果5岁的苏德超一直还存在,那5岁的苏德超还没有长大;如果5岁的苏德超没有长大,哪来的50岁的苏德超?所以,5岁的苏德超真的不存在,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些。

图片
(同学们在认真听课)

过去心不可得,不要活在过去。

未来也是一样的,未来的苏德超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下的苏德超。从逻辑上看,要是未来的苏德超存在的话,假设明天的存在,将会带来一个逻辑困难。

什么逻辑困难呢?

假设我们以今天晚上12点转钟来划分,一个是今天,一个是明天。

你说明天的苏德超存在,那么,今天的苏德超过了12点的时候,他到哪去了?你都不能说他死了,他要死了,明天的苏德超就不可能存在了。他要没死,那明天的苏德超也不可能存在。

所以,我们从智力上能够确定的永远是当下。但我们为什么还会瞻前顾后,考虑过去,考虑未来呢?是因为过去和未来以某种投影的方式投影到了现在,对现在有影响。

但这也不是我们生与死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你要解决生死问题,最后有好多问题要解决。

图片

(苏德超老师授课现场)

从逻辑上看,为什么过去存在是行不通的,未来存在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只是现在存在?因为唯只有当下,当下就是永恒。

超越,我们必须联结无限,我们必须利他,必须接纳。

按照稻盛和夫的学说,第一要利他,第二要接纳。接纳是说,你不能理解的东西你要接受下来,毕竟我们是有限的生命体,不能理解无限的宇宙。

我们过分执着于差别。我们可以非常成功,成功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差别,你考50分,我考100分,我成功了,我是个最优秀的学生。你赚5万,我赚50万;你赚50万我赚500万;你赚500万,我实现一个亿;你实现一个亿,我赚500个亿,我成功。

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要建立差异。成功是靠差别区分出来的,因为成功就有个排序。整个文明系统都是一个排序的系统,不排序,文明就会消失。

我们每说一句话,顺序就开始产生了。我说一个词叫教室,教室和非教室就区别开来了。我们每说一句话就已经有了差异。

普通人会认为,我们所有思考要依靠语言。我们只要用语言思考,我们就永远没办法脱离差距。科学也是要建立差别。通过建立差别,就有了世界的三个层次和苦乐的三种境界。

只要建立差别,你就永远被束缚在世界里面。你永远得不到生命最后的幸福,最后的结果得不到幸福的。

你只有把差别心去掉,你才能得到。从逻辑上看,只要我们思考,差别就出现了。

科学和文明都建立在差别的基础上,而宗教不是,宗教和科学相反。

图片
(笔记侠PPE课程学员在课堂上提问互动)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为最深刻的思考,超越了差别,必须超越语言,没有办法用语言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意没有差别,而所有的语言都是差别。

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有,道教都有类似的传统。

只有没有差别,我们才能回到宇宙的整体。

我们要把差别者视为有限者,我们必须成为无限者。

作为一根草,你就要在大地上扎根。长在另一根草上,长在另一个树上,就是寄生,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企业、社会,只是维系我们个人生死的一个手段。

在我个人能够活下去的情况下,我怎么让我爱的人,让我爱的人他爱的人能够活下去,推而广之,这不就是儒家的境界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也是一样。超越有限。

图片
(同学们在认真听课)

企业家为什么要有生死的视角?

个人会死,家庭会解体,企业会解散,我们将生与死作为一种方法来看待企业经营和人生经营,会得到三个意识:线段意识、当下意识、超越意识。

这三个意识跟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

二、线段意识
我们是有限的,不要浪费生命

线段意识是有始有终,线段既然有终点,我们要为终点做好准备。既然它是一个线段,我们还是要有长期主义,要把线段坚持完,不要轻易放弃。因此:

1.要有终点预判,在终点退出;


2.保持耐心,长期主义;


高瓴资本张磊说:“长期主义是一种清醒,帮助人们建立理性的认知框架,不受短期诱惑和烦躁躁声的影响。”

张磊讲的最长期、最有效、最有益的投资,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你投资的那个企业,他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3.识别拐点,颗粒度要高,绝不拖泥带水。

特朗普从父亲那里学到“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困难的生意,学会了激励别人,学会了竞争和效率,即挤进去、干起来、干好、退出来”。

特朗普敢于投入,不做旁观者,他看三个表,每天的目标列表、年度计划表、人生目标表。

“积极做事,行动起来,远离抱怨;做到最好,别人可以不喜欢我,但不得不说我干得好;当推就推,雇人打扫战争,不做久留。”

图片

(笔记侠PPE课程学员在课堂上提问互动)

特朗普说:“人们认为我是赌徒。但我一生却从未打赌。赌徒是玩角子机的那些人。人们都说我是主动进攻型的,恰恰在决策时我小心谨慎,十分保守。

在做一项生意时,我永远先做最坏的打算。如果为承受最坏的结局做好了准备,那么,好的消息便会接踵而来,理想的结局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三、当下意识
把握当下,不要空想

当下意识,着眼于当下才是唯一的。

马斯克就是这么干的,要把死亡的焦虑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专注于当下的价值创造,将每时每刻视为企业的存续节点。假设这一刻我不努力,我就死了,我必须把它撑过去。

2018年特斯拉股价超过通用汽车,但通用汽车在2017年卖出近1000万辆车,获利20亿美元,而特斯拉只卖了 10万辆,还亏了22亿美元。这些数字的对比,让投资客大量做空特斯拉股票。

他们不相信特斯拉 Model3 产能在2018年达到5000辆/周。因为电池模块生产瓶颈、供应链和生产流程等问题,特斯拉生产进度严重滞后,公司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甚至马斯克称公司距离破产曾只差几周。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特斯拉通过各种努力,包括临时搭建 “大棚产线”、紧急召集其他部门员工支援等,最终在2018年7月1日实现了每周制造5000辆 Model3 的生产目标。

图片
(同学们在认真听课)

他的员工都评价说:“埃隆完全疯了,一个个工位地跑。”“情况好的时候,他一天在厂房里能下100道命令。”其中就算有 20 道命令是错的,错了没关系,错了就纠正。还有 80 道是对的,但一定要不断地下命令,不断地协调。

马斯克说:“如果我不做出这些决定,特斯拉就完蛋了。”通过他 6 周的努力,产能从2000辆/周达到5000辆/周。他活下来了,向死而生。

当下是唯一,这就是小步快跑,要通过高频的试错来替代长期规划,在迭代中进化。

要相信进化论,不要相信过于长久的规划。

在互联网企业,你做10年以上的规划,风险太大了,我们都可能不知道明年的技术方向是什么,所以马斯克的思路就是高频试错,不断地出方案,不断地错了之后再改。

马斯克有一个想法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就是用失败来换取时间。那些火箭专家觉得火箭发射必定会失败。

马斯克就问:“你们能够算出来我们火箭发射失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吗?”

答案是算出来失败环节需要几个月。但如果发射了,一个下午就能测试出来,马斯克通过用金钱去购买失败经验来省下时间。这就是马斯克的高频试错。

网民们纷纷嘲笑马斯克的火箭又掉下来了,我们觉得是个大事。可是这在他的意料之中,这本来就会掉下来,但是通过发射,又知道哪里错了,这就是高频试错。

既然专家们改卷子需要几个月,而世界替我们改卷子只需要一个下午,就让世界来替我们改卷子吧,改完之后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马斯克的上海工厂,两年工期压缩到 8 个月,算上试装车下线只用了 10 个月,就是因为马斯克在后面不断地赶工期,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叫“小步快跑,高频试错”,他是典型的加速主义。

稻盛和夫也是这样的,他说:“我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瞬,无论何事,我都以冠以‘特别’字样的认真态度全力以赴,对于眼前的一切事情,我都真挚面对,认真处理,态度没有丝毫改变。”

每件事情都是特别的,每件事就好像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情去办。

当这样的企业家,你的身体要好,你的精神力量必须足够强大,要不然你肯定会被压垮,因为压力太大。

雷军有小米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在互联网时代,快是制胜法宝,你必须快,重要的不是你做到尽善尽美,而是要快。

先把产品推出来,先占领市场,先培养你的消费者,迅速迭代,这样才能赢。

要是等你做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产品,别人都迭代到第二代,已经到了第三代,他们的用户习惯已经培养成了,你的产品就很难再占领市场。

互联网企业的想法跟传统企业可能不太一样,别人认为迭代太快就会导致系统太差。

但小米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高频试错,还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站,让米粉提意见,让他的粉丝提意见,根据意见每周五迭代,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功能。

这让MIUI成为当时评价最高的第三方安卓系统,积累了大量米粉。2014 年,小米手机中国第一。

扎克伯格也有类似的说法。他2012年提出“动作快一点,要打破常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他说你要是没有打破任何东西,那是因为你移动得太慢了。这被认为是the hacker way(黑客之道)。

“快速行动使我们能够构建更多东西并更快地学习。然而,随着大多数公司的发展,它们会放慢脚步,因为他们更害怕犯错,而不是因为行动太慢而失去机会。”

你要移动得有多快呢?你感觉到你撞墙了就对了,任何一个创新公司不断地在撞墙,你撞过去了,你就赢了,你就突破了,你就 break things(打破常规)。

你要是没感觉到自己撞上了,你跑得太慢了。跑在前面的人已经撞了,就这么简单。

失败了就叫撞墙,成功了就叫撞线,没有第二种可能性。

对于这种世界级的领先企业来说,他们干的事情,就是不断地 break things(打破常规),要么撞线,要么撞墙。

再说说特朗普。他可能会影响美国三年、四年,以后假设还是共和党竞选上来,还会有特朗普风格,所以我们必须熟悉这种风格。

他在《做生意的艺术》里面说一定要好大喜功。也就是,一定要敢想,把目标提出来,要敢于宣传,做错了不要紧,先把案例做出来。

敢想的一个要点就是要全神贯注。

他说自己在思考的时候,就像一个能控制自己的精神病患者,沉浸在自己思考的问题中,完全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仿佛抓住当下就是抓住了整个世界。能如此全神贯注,真是了不起。

我注意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些特性,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力过人,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有时甚至显得偏执而疯狂。然而,正是这些特性让他们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

成功的企业家跟精神病人最大的差别在于,精神病人无法控制自己,而成功的企业家可以,但在旁人看来,他们的表现就像精神病患者。

他们不管过去和未来,只抓住当下,达到了极致,这几乎是人类的极限。我们不一定要做到这样,但这确实是个方向。

四、超越意识
不要甘于平庸

超越意识要求我们突破局部,连接广大。我们就像一条线段,只有当下是现实的,对于当下而言,这条线段就是我们的整体。


然而,即便对于我们这条线段整体来说,我们依然是有限的。因为还有比线段更长的线、射线或直线,直线之外还有平面,平面之外还有立体,立体之外还有整个世界。


我们实在太渺小了,所以我们必须向死而生,直到拥有整体意识,进而超越局部,与更广大的事物连接起来。


1.要将组织人格化


你必须把组织人格化,用机制代替个人的头脑,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利维坦。


不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而要相信组织的力量,相信这一点,这样你就跟更广大的东西连接在了一起,就不会陷入到唯我论,就不会独断专行,企业也不会出现个人崇拜。


一定要相信组织,你才能连接广大,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


那些领袖往往是精神领袖,他的技术、他的决策不能由他个人拍板。马云也并不能拍阿里巴巴所有的板,他是精神领袖,负责大战略方向,其他人可以拍板所有的小的技术决策。


2004年,海尔创业20周年,集团全球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


张瑞敏看到成绩单却陷入了沉思,当时海尔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也迅速扩张,已经显示出大企业病的苗头。企业变大了,就会有大企业病。海尔如何规避“大而必倒”的宿命,成为张瑞敏的研究课题。


2005年9月20号,张瑞敏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放下决策权、用人权、薪酬权这三权,让每个人都可以当自己的CEO。他说他以前的管理模式借鉴了日本、美国的先进经验,但底层逻辑还是强调管控和执行力。


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创造,本质上就是完成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化,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企业就不会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领导更迭而混乱。


企业家必须突破自我,将个人连接到组织中去,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组织比个人强大得多。必须把企业家、个人的决策力慢慢向组织渗透,用组织来代替个人。


乔布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别看苹果是个巨无霸,但他从未把它当成巨无霸。


他们按照初创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由核心决策层的一名人员统领一个项目组,每个项目就如同一个初创公司,要永远保持初心,也就是永远保持初创公司的心态。


用我们党的说法,就是永远有井冈山精神,要像江山还没打下来一样去奋斗。


因为守江山必定会丢失,只有打江山,江山才不会丢。那些想要保住冠军头衔的卫冕冠军,往往难以在争冠中取胜,只有去积极争冠军才能成为冠军。道理就这么简单。


马云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他2014年纽交所招股说明书里面专门讲的,他建立的是合伙人共同治理的制度,确保战略的延续性。


马云在多次演讲中也说,到阿里来,要是因为看着他马云、相信他马云、崇拜他马云,那是他的悲剧,应该相信自己。


马云的格局确实超过他同时期的绝大多数企业家。他干得很好,说得也很好,说话像个宗教领袖,非常了不起。


2.生态共荣


企业是生态的节点,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帝国。


我们应该在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价值共生的网络。


因为你只是个线段,线段要有长度,得放在直线里面,直线要有宽度,得放在平面里面,平面要有厚度,得放在立体里面,立体要有整个世界,你必须把自己放在世界上,钱不能完全由你赚了,必须不断地连接广大。


2014年11月20号首届互联网大会上,马云主题演讲的核心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说,自己只是搭建平台,只有让大家火起来,自己才能活得更好。


马化腾提出“连接器”概念,同样是做平台,用不同的语言阐述了相同的道理,他这个想法与马云如出一辙。


马云说:“我们18个创业者当初的誓言,也是我们如今合伙者的精神所在。我们合伙人再次向大家表明,我们未来的使命就是助力大家解决难题,帮助中小企业,推动大众创业。


大家总说阿里巴巴规模庞大,似乎无处不在,但要记住,阿里并非一个‘帝国’,并非无所不包,我们只专注一件事,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我们涉足的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业务,都是围绕客户需求而开展的,从未逾越自身的边界。你想做生意,我帮你连接客户、连接供应商,就这么简单,其他的事我们不做。”


这就是“连接器”。


亚马逊的贝索斯也是这么想的。他所讲的AWS,即亚马逊服务网络,服务于全行业,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共生关系。


其实,亚马逊的这一策略和阿里的策略如出一辙。2020年,亚马逊网络服务收入达130亿美元,占亚马逊利润的62%。


聪明的人想法总是相似,英雄所见略同。腾讯2014年提出一定要构建一个广泛连接的平台,马化腾因此提出通往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一是连接一切;二是互联网+创新不断涌现;三是要实现开放的协作;四是消费者参与决策;五是数据成为资源;六是我们要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七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连接一切所存在的风险。


2013年、2014年,我觉得马云、马化腾、任正非、雷军他们在很多方面对我们整个时代的贡献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所处的潮流就是被他们引领着向前走的。


腾讯在2011年就开始启动开放平台战略,将自身定位为连接器,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设备。腾讯投资京东、拼多多,为它们引流,自身则聚焦社交与内容。


2013年,腾讯首次提出连接一切,做“互联网 +”。腾讯虽然实力强劲,现金充裕,但它既不做手机,也不做汽车。因为如果它涉足这些领域,就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也会变大。


它只做连接器,因为关键不在于把所有利润都占为己有,它就像一个线头,要连接更广大的领域,这才是腾讯该做的事情。


4.价值唤醒


要用价值超越物质,凭借文化与价值观去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连接“广大”有着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将企业家、个人与企业连接起来;

第二层:把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连接起来;

第三层:让企业的价值观与整个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相连接。


如此一来,“广大”的内涵便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了。


稻盛和夫提出的“敬天爱人”成为了日本的经营圣典,他还创办了盛和塾,在全球影响了超过万名的企业家。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曾做了稻盛和夫 5 年的学生,参加盛和塾就如同我们参与笔记侠PPE(政经哲)商学院的活动一样。


孙正义读了5年书后坦言,如果没有稻盛先生“敬天爱人”的思想和阿米巴经营模式,就不会有他所看到的软银的价值。


张磊的高瓴资本秉持着价值投资理念,他讲过,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而价值就是是否真正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繁荣。如果不利于社会整体繁荣,那就不是长期主义,他们就不会去投。


我们企业在非常小的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方向,因为至少坚持这一方向不会让我们内心不安,会让我们良心安稳。


自洽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了标准,时间和社会就一定会给予奖励,而且往往是持续的、巨大的奖励。


就像马云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把自己作为连接器,让社会变得更好了,所以他的阿里系一直做得很好,回报也非常丰厚。


把整个社会当成是森林,把我们看作是猎人,如果是追求利益,我们打完猎下次进森林的时候,森林的野兽就会躲着我们,跟森林的野兽应该是共生的关系。


因为死亡告诉我们,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投入到无限里面去,我们才会真正的不死。


亨利·福特造福特汽车的时候,1914 年他推出日薪 5 美元,这是当时行业标准的两倍。他觉得应该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让工人能够买得起福特车。


这实际上也帮助了福特车的销售,还给福特车打了广告,福特车就这样成功了。而这也表明,一定要用文化价值观影响文明的进程。


马斯克就很明显了,他做SpaceX以及其他事情的时候,都是在想着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的物种,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升维成物种的延续,以应对各种地球危机。真正支撑马斯克的不是赚钱,而是愿景。


只有当你为了人类的未来而去努力时,赚钱只是个附带的、自然的结果。


你从来没想着赚钱,但钱就来了,人人都是如此。就好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去追姑娘、追小伙子,单纯为了追而追,是比较难的。要是通过提高自己的层次去吸引对方,就容易多了。


顶级的企业家大致都是这样想,也就是要对员工进行价值教育。这是奈飞文化手册专门提到的,伟大的工作与福利无关。到奈飞来是来做事业的,不是来赚钱的,但跟着奈飞一定能赚到钱。


奈飞特别反对公司过分强调福利,通过福利去招聘员工,认为福利战争已经激化到了荒唐的境地。


几个月前,这本书的作者接受邀请,面向一个 100 多人的初创公司全体员工演讲。


演讲后的提问环节,有个员工举手问:“现在我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想问你,请问你对部门啤酒桶和公司啤酒桶有什么看法?”


这家公司福利好到每个部门有自己的啤酒桶,想喝啤酒可以去灌,公司还有自己的啤酒桶。当时公司每个办公室都设有秋千和吊床,条件非常好。


但以上提问让作者不是很喜欢。伟大的工作跟福利无关,但伟大的工作一定会给你带来福利。


奈飞说,先谈我们的工作,先谈我们的愿景,先谈我们的行业趋势,先谈我们的公司,我们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未来。这才是最重要。


一定要连接广大,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员工都应如此。


我们应该突破局部连接广大,马斯克、马云等硅谷的企业家都是这么做的,他们思考的不仅是企业的未来。


马斯克曾希望比尔盖茨投资他的特斯拉,但比尔·盖茨没投。他还问比尔·盖茨“你难道还差那几十个亿吗”,不过他误解了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的钱有其用法,他有盖茨基金会,做的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事。


特朗普他也是有社会责任的。首先,他竞选时的口号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他当总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他戴的帽子上印的“MAGA”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他80年代、90年代写的书,他说:“我从来不欺骗我自己,生活是很微妙的,成功并没有改变这一点,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微妙。任何事情都可以改变,往往没有任何先兆。”


他不过于认真、不过于执着,说明他有玩家心态。我赢是我,输是我,退场就退场,绝不过于认真。输了就是输了,赢了就是赢了,既不过分看重输,也不过分看重赢。


“钱对于我来说从不是唯一的刺激,它只是一个记分的方法,真正令人激动的是游戏本身。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为我过去所作的事情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发愁。”

就像投篮,投出2分、4分、6分、8分、10分,分数只是为了满足游戏需要,他并不特别在乎这些分数,真正令人激动的是游戏本身。重要的是他爱玩篮球,喜欢在篮球场上投篮,喜欢让这个游戏持续进行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投得中是他,投不中也是他,别人帮他投,得了10分也与他无关,因为他想自己玩游戏。

“若问我在这本书中所描绘的我做的所有生意最终会有什么结局,我很难给出准确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过得很愉快。”

特朗普不会后悔,也不会焦虑,他只是想玩个游戏而已,这是典型的玩家心态。

失败了四年之后,特朗普又站起来,还是那个特朗普,没变过。因为他喜欢做他自己,我就是那个特朗普。

结语


将生与死作为一种方法来看待企业经营和人生经营,我们必须要有这三个意识。

1.线段意识:我们是有限的,不要浪费生命

既然有生有死,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线段。

在线段意识里,它启发我们除了要保持适当的颗粒度,也要保持适当的长期主义。

虽然有终点,但终点还没到,不要急于放弃。同时,我们要向死而生,要敢于面对死亡,就像华为在公司门口养黑天鹅。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怎么死,才能活得更好。把我们的一些死点、败坏点修改掉,我们就能活得更好。

2.当下意识:把握当下,不要空想未来,不要过去过不去

我们的人生是一条线段,而线段是由一个一个点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活在一个点上,所以必须在乎当下。如果在乎当下,就必须全力以赴,在每一个当下都全力以赴,要迅速迭代。

在某些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重要的是极速迭代,相信演化论,通过不断地迭代去改变。

3.超越意识:不要甘于平庸

我们每时每刻都是一个点,一个又一个的点构成了我们有限的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就必须把它跟线段之外的东西关联起来。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家是给企业做决策的,必须把自己跟企业的团队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决策上的连接管道;必须把企业跟别的企业连接在一起,重要的是共生,跟别的企业共生,跟社会共生,而不是一家独大,搞一个封闭的王国。

如果搞一个封闭的王国,就回到了农业社会,企业最后会失去竞争力;此外,我们还要把整个企业的价值观跟人类美好的未来结合在一起。



苏德超教授擅长将哲学转化为治愈焦虑的良药,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他学贯中西,从西方哲学出发,与东方哲学进行对比分析。他的西哲坊系列课程影响了诸多企业家和创业者


苏教授不仅是笔记侠PPE(政经哲)课程2024级和2025级的全称授课导师,更是笔记侠PPE(政经哲)课程顾问委员会的创始顾问之一。


笔记侠为何要开创国内第一个面向企业家和创业者的PPE(政经哲)课程?

2018年之后,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5个10年,基于全球化和数智化的第五代企业家应运而生。今天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全球化和数智化的挑战,也要面对哲学、互生和智慧的挑战。


第五代企业家要有哲学的底蕴,从而与时代互生,与社会协同,因此,第五代企业家是哲学型、智慧型企业家,方能长期生长。


笔记侠政经哲商学院以甄别、发展、陪伴第五代企业家为使命,开创中国第一个面向企业家的PPE课程;旨在帮助想成为第五代企业家的朋友,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哲学、商业智慧提升认知,锻炼企业家面对“极端复杂时代下”的决策能力。


笔记侠PPE(政经哲)课程第三模块【道与术·历史学】,将于8月1日在山西展开,在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国刚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学习晋商经营之道和《资治通鉴》的当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