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讯》聚焦南安: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日前

泉州市委党刊《泉州通讯》

2025年第5期刊发文章

《南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全文如下

图片
图片




南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5年《泉州通讯》第5期)

近年来,南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论述,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强县,大力探索“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良田变田园”模式,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24年,南安市全域耕地面积超34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近39万亩、产量15.4万吨,均居泉州市首位。2025年4月1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南安市召开,省直相关部门、九市一区和1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市、区)前来观摩,南安市在会上作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01

实施“开岸行动”,推动小田变大田。



创新开岸模式。推行“市属国企+种粮大户+村集体”联合体模式,整合流转零散的“巴掌地”“边角料”土地,重新“开岸”规整,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2万亩,累计建成19.8万亩,今年预计将再新增1.3万亩。


推进连片开发。科学谋划实施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片项目,初步规划储备24片,已基本建成“连片整治·千亩良田”工程8片,在建6片,到2026年底有望建成14片、总面积达2.2万亩。

图片

出台配套政策。土地流转方面,将每亩流转奖励从原先的200元提高到400元,2024年流转耕地近1.2万亩;在种粮方面,设置种粮阶梯式奖补标准,对30亩以上规模种植旱稻的补助从原来的每亩200元提高到每亩500元,针对30亩以上规模种植双季稻从原先无补助到设置最低补助每亩300元、最高补助每亩600元;在售粮方面,对种粮主体生产早稻实行政府兜底收购,生产水稻的实施叠加保险,在不增加群众保费的情况下,保额由每亩500元增加到700元,有效解决农户种粮积极性不够、种植规模小、种植区块分布散等问题。

图片
图片



02

构建“三良体系”,推动大田变良田。



育好良种。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先后培育出“东联5号”等4个优质稻品种,并下拨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水稻示范村及300个示范主体购买优质种子,对种粮主体购买优质品种补助20%种子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8%。

图片

用好良机。聚焦农业生产领域智改数转网联,全力推进智慧农服、智慧农机、智慧农管等系统建设。比如,建成泉州市首个大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菜单式服务,实现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引进智慧育秧工厂和全省首条循环运动式秧苗设备,通过手机远程控温、控光、控水和控养,实现从育秧到插秧全程机械化,育秧时间由35天缩短至15-20天,集中育秧服务面积超1万亩;大力开展“智慧农机”建设,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安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以无人机驾驶技术赋能农业机械化生产,南安市共投入1.2万台农机具参与春耕生产,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5.5%;首创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式,搭建“耕地监管平台”数据库,通过“一张图”大数据展示、查询、统计辖区内最新耕地信息和种植情况。

图片

施好良法。成立7个专业服务组,根据气候预测分析数据和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科学制定各类作物技术方案、春耕春播生产意见,采取“田间教学+课堂培训”方式,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农民盲目种、不会种问题。扎实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累计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面积达72.5万亩次,年度耕地质量等级均值同比提高0.04个等级。

图片



03

一产“接二连三”,推动良田变田园。



多元食物供给。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广“粮禽互动”“渔稻共生”“粮菜粮菌轮作”等模式,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发轮作,实现“一地多用、一水多养、一地多收”。


工业思维延链。借力工业园区标准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业态。如抢抓预制菜产业赛道,携手中国五矿打造总投资20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园,打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渠道,带动本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15%以上。

图片

品牌赋能增值。以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为契机,将石亭绿茶、蓬华脐橙等地标农特产品纳入美食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成功家宴”,2024年带动农产品溢价销售超200万元,荣获“2024美食旅游融合案例”“美食地标名录”2个国家级荣誉。

图片

文旅消费撬动。探索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引进福建省旅投、中国乡伴、浙江乡立方等专业运营团队,将农业种植与田园风光、文物古迹、华侨古厝等文旅资源有机结合,建成一批田园综合体和文体项目。如携手省旅投运营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流转2100多亩农田,由原来种植蔬菜转为“双季稻+一季油菜花”和“一季稻+一季大葱”等采摘、休闲等文旅项目,并运用宅基地入股、出租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唤醒闲置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催生商贸、餐饮、住宿、休闲、健康运动等业态,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4000余元。

图片
图片












来源:泉州通讯、南安市委改革办、南安市农业农村局 | 编辑:吴明瑜
一审:尤逸群 | 二审:苏敬元 | 三审:林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