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连千里,共绘生态振兴图——长江沿线作家走进长江源村

图片
驻村第一书记梁亮向作家们介绍藏族服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珂瑜 摄
 

 青海日报融媒体7月4日讯( 记者 刘珂瑜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跨越六千余公里的血脉相连,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串联起沿线人民对生态与发展的共同守望。

  2025年7月4日,来自长江沿线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家齐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行文学周采风活动,以笔墨为舟,探寻长江源头的生态美景与乡村振兴故事。
   

图片
作家们在村史馆参观。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珂瑜 摄

长江源村是2004年响应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形成的生态移民村。如今,这里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备,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还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近10年来,长江源村变化显著。村民从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初期不到3000元增至2023年的3.6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也突破百万元。村里形成了“绿色畜产品加工+特色民族旅游”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同时民生保障大幅提升,文化传承也焕发出新活力。
  据驻村第一书记梁亮介绍,长江源村坚持党建引领,在民生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平安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家出版社编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左昡表示,这是她第二次来到长江源村,村子依旧整洁漂亮,在村民家中品尝的风干肉干,让她感受到了这里幸福生活的气息。

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得主,著名小说家汤成难则称,自己住在长江之尾的江苏省扬州市,一直对长江源头充满向往,常常想看看长江的源头在哪里?所以这些年经常来青海,想看看傍晚的沱沱河,看看金色的阳光洒满河面,看看清澈的水源,看看那种倒映着蓝天曲折向前的河流……今天来到长江源村,感触挺深的。

据悉,此次采风活动预计将产出不少于20篇长江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将结集发表在《十月少年文学》杂志采风专刊,优秀作品还将在《青海湖》文学杂志择优刊发,为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贡献文学力量。

文字/拍摄:刘珂瑜;

编辑:殷海燕;

主编:王十梅;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