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是何预兆?2025年小暑节气早预测

该内容由AI辅助创作

2025年的小暑节气,在7月7日04时05分交节。

节气,常常被视为气候的“晴雨表”。比如在民间,就有“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的说法。什么意思呢?是何预兆?2025年是什么情况?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一、小暑有多热?

小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节气,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天气正式进入“蒸煮模式”。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攀升至26℃—30℃,在广西等南方地区,气温更是达到35℃以上。

唐代诗人韩愈,曾以“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形容夏季的闷热,这也恰似小暑“桑拿天”的生动写照。在广西,这个时期出门一趟,能深刻感受酣畅淋漓的“蒸桑拿”体验!

图片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这里就形象地道出了小暑节气的物候变化。

什么意思呢?

“一候温风至”,意思是小暑一到,原本偶尔还能带来丝丝凉意的风,开始变得温热滚烫,所到之处,让人真切感受到夏天那火辣辣的热。

图片

二候蟋蟀居宇”,意思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田野里就像个大蒸笼,蟋蟀受不了酷热,逃到人类房屋的墙角、屋檐等阴凉处避暑。

三候鹰始鸷”,指此时老鹰也感受到了地面的高温不再低空盘旋,而是展翅高飞,到清凉的高空中练习飞翔,以避开地面高温。

可以说,这些物候现象,既是自然界的生存智慧,也是气候变化的直观注脚。

图片

二、“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是什么说法?

小暑时节,南方常常暴雨倾盆,北方雷阵雨频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可能面临着“伏旱”威胁。若此时打雷,还可能引发“倒黄梅”,闷热与雷雨交织,形成独特的夏日图景。

此外,小暑时节刮风,也容易带来灾害。民间老话说“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说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说“小暑怕东风”呢?

图片

古人将小暑的风视为“逆风”,因为木气本应入库,若此时仍刮风,说明天气可能存在异常,甚至引发后续气候紊乱。

“小暑怕东风”的这种认知,源于此。

从实际来看,小暑刮风与副热带高压、季风系统等密切相关。不同的风所带来的影响不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比如或加剧干旱或引发暴雨,导致农作物减产。

图片

与之相似的俗语说法还有不少,比如:

  1. 小暑西南风,农家一场空。

  2. 小暑若刮东南风,农家忙碌一场空。

  3. 小暑刮北风,夜半棉被蒙。

  4. 六月北风起,庄稼不结籽等。

那么,又为什么“大暑怕红霞”呢?

图片

这主要是因为红霞通常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相关。

古人观察到红霞出现常预示台风临近,大暑时节正值台风季,每当台风来临前,受到台风倒槽的影响,外围水汽丰富,天空云层多。

这些微粒使大气层的散射效应增强,波长较短的紫光蓝光等,被大气中的微小粒子散射掉后,留下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红光橙光,从而形成绚丽的红霞。

图片

而台风的到来,易引发洪涝、大风,导致农作物受损甚至绝收。因此古人将红霞视为台风的前兆,总结出了“大暑怕红霞”的农谚。

三、2025年小暑节气,是什么情况?

2025年小暑交节时间在7月7日04时05分,农历的六月十三。此时南方地区主要表现为高温高湿。而在我国的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往往开始进入雨季。

老话说“七下八上”,也常被用来表示这一时期的雨季,即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左右,进入雨季。

图片

从中国天气网的预报来看,未来10天(7月4日~13日),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阵雨、雷阵雨频繁;西南地区阴雨不断;8日之后,华南、江南东部雨水增多。反观黄淮、江淮、江南一带,则会持续高温。

图片

这提示我们,南方地区,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伏旱问题,北方地区需防短时强降水,洪涝的发生。而对于刮风等天气现象,具体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来看。总体上看,需警惕台风、暴雨或干旱等灾害的发生。

比如在沿海地区,小暑刮风往往与台风相关。需警惕台风登陆引发的风暴潮。台风的到来,可造成农作物受涝、倒伏,影响产量。

图片

在某些特殊的地形地势中,风的持续,还可能形成“焚风效应”,即空气下沉增温,加剧蒸发,造成干旱。老话说“小暑南风雨难下”“小暑刮南风,大暑伏中旱”,道理类似。

总之,气候无常,但有些规律可循。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一些节气、气候小知识,以便于有的放矢,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