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财一贸的财会毕业生,35岁时,究竟能混到什么高度?

图片

    两财一贸的财会毕业生,35岁时,究竟能混到什么高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期分享人,一个没家境、没人脉的农村90后,从两财一贸毕业12年,目前在一家央企担任中层管理,也早已在北京安了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倾听他的故事。


    1990年,我出生于中部地区一个小乡村,家里靠着几亩薄田为生,偶尔在附近打点零工。因此,我幸运地没有成为留守儿童,但也不可避免地被贫困缠身。小学在村里上的,学校老师都是附近村民,所以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只是勉强能避免成为文盲。小学五年级合村并校,这才去了镇上的中心小学,学校的老师,这才有了大学生的身影。

    然而那时候,家里有一个住在北京的亲戚,年轻时靠读书走出了农村,父母一直将他作为我的榜样,让我向他学习。而我从小到大,成绩一直都还不错,2006年中考时,顺利考上了县里一所新建的高中,不仅教学质量强了很多,生活条件也好了不少,我也第一次住进了楼房。

    然而进入高中后,物理却成了我最大的难关,一度连及格都费劲。因此高二分科时,果断选择了文科,也成了班里前十名中,唯一的文科生。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但这反而为我此后的十多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而且因为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科的较少,所以高二分科后,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十。

    高考之后,出于对北京的向往,选择了北京一所211院校。而这所学校,当年在整个省只招5个文科生,最终有惊无险地被录取了,所学专业,还是相对较好的财会类。那时候,全家人都很高兴,父母终于扬眉吐气,我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来到北京后,却发现现实跟我想象中相差甚远。

    我成了宿舍6人中,唯一一个农村学生,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慢慢乱了我的心智,巨大的心理落差,也让我失去了学习上的动力。大学四年,除了上课和勤工俭学,便经常各种溜达,几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著名景点,不断尝试着认识新世界、接触新事物。但成绩却很一般,仅仅保证没有挂过科。

    对我这种不考虑读研的人来说,没有挂科,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却成了找工作的一大阻碍。2013年毕业后,多方找工作无果,建筑行业成了我为数不多的选择。最终,入职了一家建筑央企的三级单位。虽然毕业后的第7天,便被派往南方一个项目。但这家公司,却为我解决了北京户口。

    在南方项目上干了两年半后,我成了一个拥有基层经验的男会计,这也成了我转岗的优势条件。后来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从南方调回北京总部,也从会计转岗到了项目管理。自此,开始了近十年的项目管理生涯。这十年来,职位和收入都有所提升。2021年,也终于如愿在北京购房。唯一的遗憾,便是仍然孑然一身。

    回首过往,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未知,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唯一知道的,便是努力就有收获,努力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努力工作拿到了户口、转了岗,因此幸运地赶上了时代的机遇。但对于未来,更多的还是未知,什么时候成家是未知,在现在的岗位上能干多久也是未知,希望以后的运气也能好一点吧。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记录;你的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人前行的光。我是那些无名之辈,感谢您的倾听,如果觉得有用,不妨转发关注;如果有所感触,欢迎投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