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主汛期,更是筹备世运会的关键期,防汛工作关乎城市运行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月2日,龙泉驿区水务局联合属地街镇在全区三处重点区域接连开展防汛应急演练。
这场覆盖世运会场馆周边、新建道路、重点部位的“一日三练”,是对龙泉驿区全链条防汛体系实战能力的一次“大考”。
在即将迎来世运会的龙泉中学体育馆周边,一场以“讲解+实操”为模式的演练迅即展开。随着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场馆周边出现内涝险情,立即启动抽排预案”的指令,由区水务局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队员与柏合街道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应急队伍闻令而动,在模拟险情区域迅速集结,从险情发现、应急响应到高效排水处置,完整演练了实战流程,重点锤炼了队伍“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排险”的应急核心能力。
由于新建成通车的龙泉街道长顺路强降雨天气下排涝能力不足,易形成积水,一场应急抽排演练选择在此进行。演练中交通管制、警示布设、抽排作业无缝衔接,折射出对城市新建成区域的“前瞻式”防护。“新建成区域是防汛重点对象,我们将协同街道,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管网运行情况,结合气象预警提前布防,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行。”区水务局水旱灾防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在东安水质净化厂附近开展的城市内涝防汛应急演练以“理论+实战”形式,为街道防汛人员上了一堂“救援必修课”。演练前,区水务局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队员详细讲解了防汛应急预案流程,重点强调险情研判、警戒设置、设备联动等核心环节。演练期间,街道工作人员分组模拟了“接警-集结-处置-收尾”全流程,通过反复实操夯实沙袋堆砌、水泵接驳等基础技能,为重点部位防汛工作筑牢了“最后一公里”防线。“这次演练让我们更加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心里更有底了。”参与演练的东安街道防汛工作人员如是说。
“演练不是终点,而是常态化备战的起点。”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体系,通过常态化演练淬炼应急能力,以科技手段提升预警精度,以部门联动织密防控网络,用最扎实的措施、最充足的准备,守护全区人民汛期平安,为世运会成功举办和城市平稳运行筑牢“安全堤坝”。
在东安街道聚和社区1组的一处院落里,每到夜幕降临,市民们便三五成群地聚集到一块平坦干净的水泥路面上,散步、聊天、跳舞……享受美好的休闲时光。殊不知,这块平坦的路面,正是区水务局以消除“小隐患”服务“大民生”为理念,为该区域百余名村民织起的一道防汛“责任网”。
据介绍,由于该点位地处低洼地带,且原有雨污水管道建设年代久远,管径小、破损严重,每逢强降雨便易出现排水系统堵塞、雨污水倒灌现象,对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为彻底破解这一难点,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区水务局经实地勘察后,科学制定整治方案,于今年3月初启动防汛隐患整治。经过1个多月的整治,今年4月底正式完工,为周边20余户100余名村民筑起一道“防汛安全墙”。
“小隐患”连着“大民生”。区水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聚和社区1组防汛隐患整治工程是全区2025年防汛备汛整治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全面梳理排查,今年我区将20个点位需采取工程措施整治,目前已完成15个点位,剩余5个将于本月底全面完工。
“31处山洪灾害危险区、18座水库、12座下穿隧道、3条主要河道……”站在区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工作人员只需点击鼠标,便可通过视频监控开展巡屏工作,随时掌握河道行洪、水库运转、山洪现状、下穿隧道运行等相关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便能得到及时处置解决。
进入主汛期以来,为全力打好防汛“主动战”“防御战”,龙泉驿区多次召开防汛减灾专题会议,研究分析当前雨情形势,制定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快速启动防汛和山洪灾害应急响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人强化落实,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联动响应机制,形成防汛“一盘棋”的格局,夯实汛前“保障线”。
“防汛如战场,必须下好先手棋。”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夯实应急保障,扎实抓好区、镇两级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全区组建应急队伍35支、1700余人。同时,积极推进智慧水务防汛信息化建设,加强联防联控,入汛以来严格落实月会商、周研判、日分析、全过程加密会商研判机制,坚持每周二、周四利用800M电台、视频会商系统进行联调测试,确保预警会商机制落地落细。
记者从区水务局了解到,截至6月底,完成河道(沟渠)疏浚100余公里、清淤6万余立方米,拆除行洪障碍4处;排查市政排水管网约1890公里、清掏淤堵雨污水管网35公里,检查清理雨污水检查井及雨箅子9.7万余个,修复破损管网19处,确保河道及管网排水通畅。龙泉驿易积水点位、水库、下穿隧道、河道等视频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实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主编:白龙祥
责任编辑:李娜
编辑:杨雪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