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频频“出事”,储能行业该反思什么?

最近,充电宝又成了热搜常客。

一方面,民航局“3C禁令”已于6月28日正式实施,明确禁止旅客携带无3C认证、标识不清晰或已被召回的充电宝登机;另一方面,部分知名品牌主动发起大批量召回,背后多指向同一个根源:电芯存在安全隐患。

从更广的产业视角来看,这些看似局部事件所反映的制造失控、质量溯源难题与代工模式的边界问题,对储能行业来说同样适用。

当消费电子开始因安全问题接受更严监管,我们是否也应重新审视储能行业中日益普遍的代工现象?

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代工?

储能市场火爆,大家都想快点抢装机量、抢客户。但自己建厂不仅投资大,周期长,还很难迅速扩产。

很多企业就选择了设计和品牌自己来,制造交给别人做的模式。这样既能节省成本,也能快速投产。

看起来很划算,但代工生产真的没风险吗?

代工真没那么简单

代工厂虽然能帮忙做,但他们很多是靠改装旧产线,或者没法全程监控质量。而且,代工厂的人不一定懂电芯设计,只是照着参数做,碰到异常情况可能反应不及时。更重要的是,原材料和关键工序的检测往往只能靠代工厂自己报告,品牌方没法全程盯着。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用错材料,或者工艺没调好,导致电芯质量不稳定,甚至安全隐患。

储能行业必须正视代工的风险

代工不是坏事,但安全不能丢。

储能电芯和充电宝不一样,容量大,运行环境复杂,一旦出问题,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品牌企业要明白:

  • 不是所有产线都适合做储能电芯,不能随便找代工厂做;

  • 质量控制最重要的是过程,不能只看成品参数;

  • 安全是系统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事故。

此次热搜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充电宝被召回,一项新规在实施。

但它真正提示我们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制造交由他人,安全还能不能由自己掌控?

对储能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一个产业选择,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一次提前考验。

制造,不只是产能,更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