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转折点

1943年2月9日,美军对瓜岛西北部最后防守区域埃斯佩兰斯角的日军发起新的,也是计划中最后的攻势。然而他们此时才发现,敌人已经撤退。

瓜达尔卡纳尔岛到这时候已经基本没有成建制的日军部队了。

8日,最后一批残余日军通过被美军称为“东京特快”的偷运方式撤离了瓜岛。

图片
所罗门群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约两千公里,是南太平洋的海运交通枢纽,掌握着南太平洋周边的制海权。瓜达尔卡纳尔岛是该群岛中最大的岛之一,而今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也在此。

图片
1942年8月,瓜岛争夺战开始前日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控制范围。(该图来自二战日方视角,不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
1942年8月7日瓜岛形势图,岛屿西北角即是日军最终撤退的埃斯佩兰斯角。美日双方海军曾在此爆发激烈海战。

图片
日本海军“有明”号驱逐舰,该型舰在太平洋战场多次执行运输业务。日本驱逐舰由于普遍航速较快,且具有较强自卫、攻击力,故而比普通运输船在承担此类任务时更具生存力。瓜岛战役期间,日军先后派出350艘次的驱逐舰,通过这种运输方式总共运输(包括先期登陆作战)2万人以上。任务中共损失14艘驱逐舰、63艘不同程度受创。

日军方面,对撤退行动的计划则早在1942年12月28日就已由大本营做出,行动代号“K作战”。

那个时候在瓜岛,后勤补给被美军基本截断的日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此前多达90%以上的物资被击沉、截获。

经过先后六次所罗门群岛海战,此时日军丧失了有效制海权,通过正常运输补给已经不可能实现,于是采用密封罐装载补给品,通过潜艇或目标较小的驱逐舰运到瓜岛附近海域,借助海浪潮汐送到岸上。但是这种应急方式无异于杯水车薪。

虽然疟疾、潮湿的气候也同样对美军造成了很大困扰,但对于缺乏物资补充的日军来说影响更是巨大。最开始口粮减少到了标准定量的三分之一,之后更是减少到五分之一,日军士兵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食用的东西,从昆虫到皮带,每天因为病饿而死的达上百人。

许多士兵奄奄一息,躺在已经死去的同伴尸体旁,成群的绿头苍蝇落在身上,他们却连驱赶的力气都没有。

日军士兵间流传着这样的状态判定:
能站者:可活30天
能坐者:可活20天
躺着小便者:可活3天
不能说话者:可活2天
不能眨眼者:当日即死
大批绝望的日军选择了自杀。

为分散美军注意力,日本海军在1月间发动了一系列佯动作战,陆军甚至还对瓜岛增派了新的部队。

日军从2月1日开始了撤退行动。由于制海权、制空权都无法保证,只得动用海军水雷战队的驱逐舰执行撤退运输任务。

通过先后三批集中撤退,岛上残余的10652名日军被带回拉包尔。不过,还有数百名躺在海滩、丛林中奄奄一息的士兵无法被接运上舰,对于这些人,唯有给他们留下手榴弹,用以自尽。

图片
瓜岛战役期间,日军因无法掌握制海、制空权,遂动用高速驱逐舰在夜间突破封锁,向瓜岛输送兵力、物资,以及执行最后阶段的撤退任务。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功。美军称之为:东京快车(或:东京特快),日方自己则称作:老鼠运输(或:老鼠偷运)。战争后期,用高速快艇执行此类运输被称为:蚂蚁输送。

自1942年8月7日开始,历时6个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就此落下帷幕。

美军取得了对该岛的控制权,并在随后战争时间里将此地建设成为南太平洋最大的后方基地。

日军企图通过控制该岛,进一步对澳洲展开攻势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美军投入地面部队近6万人。
付出的代价是:
海军陆战队、陆军1592人阵亡,4700余人受伤;
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
飞机615架,420名飞行员。

日军先后投入地面部队约3.6万人。
陆军战死8500余人;
海军陆战队3543人;
9000余人死于伤口感染、疟疾、腹泻、脚气病和营养不良;
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
飞机683架(一说892架),1200名飞行员。

美日双方的伤亡比例约为1:8.7。

图片
瓜岛战役期间,美日双方先后进行六次海战,表格为双方损失。(表格中不包括日军执行运输任务的驱逐舰损失,也不包括双方的运输船损失。)

瓜岛战役期间,双方海军舰队之间进行了多次视距内交战,与岛上的丛林战一起,都成为了太平洋战场的经典战例。

对于美军来说,初出茅庐的海军陆战队打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异常的消耗战,成功阻止了对手的攻势。海军陆战队经此一战,锻炼成为了一支可以担负任何独立作战行动的精锐之师,更诞生了以巴斯隆中士为代表的太平洋战场战斗英雄。

图片
约翰·巴斯隆,意大利移民后裔,出生于纽约州的水牛城。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士,瓜岛战役期间隶属于陆战队第1师第7团第1营。他与15名战友在10月24日当天面对上千日军的进攻,在激战后仅剩包括他在内3人情况下,依旧操纵重机枪坚持抵抗,直至援军抵达。他因此战英勇表现被授予美国最高级别的国会荣誉勋章(图中领口所挂)。1945年2月19日,在硫磺岛阵亡,年仅28岁。后被追授海军十字勋章,成为战争期间唯一获得这两项荣誉的陆战队员。

图片
瓜岛上的美军士兵。瓜岛战役前期,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是海军陆战队,从八月开始一直到十二月,之后部分单位得以轮换休整,由陆军部队为主力接替最后阶段的作战任务。

图片
1942年9月间,在瓜岛作战的美军巡逻队。

图片
反映瓜岛作战的美军剧照,手持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在射击(出自电影《细细的红线》1999年)。

图片
美军士兵操纵一挺勃朗宁M1917重机枪向日军射击(剧照,出自美剧《太平洋战争》)。瓜岛战役期间,作为步兵营火力支援武器(配备12挺),对压制日军的进攻发挥了很大作用。巴斯隆也是在成名战斗中使用该型机枪。该型机枪二战后也继续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作用,朝鲜战争、越战,直至中越边境战争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图片
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夫特,瓜岛争夺战期间主力部队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师长,1943年3月因功晋升少将。1944年担任海军陆战队司令。1945年晋升四星上将。

图片
美军控制瓜岛后将其建设成为所罗门群岛地区的军事行动集结地。图中是战役结束后扩建的亨德森机场,该机场在战役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是双方激烈交战的地区。机场名称来自于中途岛海战中阵亡的海军俯冲轰炸机中队长洛夫顿·亨德森少校。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后来在附近修建了一个单独飞机跑道,以缓解亨德森机场的拥堵压力。本年4月间,正是从这个跑道起飞的战斗机击落了日本海军山本五十六大将乘坐的专机。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迄今为止只有日本海军在中途岛遭遇了重大挫折,陆军自威克岛、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战役后一直保持全胜。随着瓜岛战役的结束,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第一次在对垒欧美军队时破灭了。值得留意的是,瓜岛参战的日军地面部队是其最精锐的主力师团(日本关东军1939年于中蒙交界诺门罕败于苏蒙军,但日军官方并不承认战败)。

日军虽然通过一系列佯动成功欺骗了对手,从而借助组织有序的夜间快速运输,取得了本次战役最后一次博弈的胜利,但再成功的撤退也无法掩盖惨败的事实。

日本陆海军经此一战,在太平洋战区已经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接下来时间里,只能以局部攻势和被动防御来应对盟军的行动了。

图片
丸山政男,瓜岛战役期间担任主力部队第2师团师团长。1911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23期),1919年陆军大学毕业(31期)。此后先在参谋本部任职,又担任驻英国大使馆副武官、陆大教官驻印度使馆武官、驻英国使馆武官、步兵团长等职务。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以旅团长身份参加了进攻武汉的行动。1941年晋升中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初,率领第2师团参与了对印尼的侵攻。1944年,被编入预备役。战后在雅加达审判中被判无罪。中国国民政府曾将他列入战犯起诉名单。第2师团编成地:仙台,1888年组建,近代日军最早设立的常设陆军师团之一。东京审判时的甲级战犯梅津美治郎与最终担任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都曾担任过该部师团长。

图片
一木清直,陆军士官学校28期毕业。卢沟桥事变参与者,时任中国驻屯军第1联队第3步兵大队长(少佐)。1941年晋升大佐,任联队长。1942年所部编成“一木支队”开赴瓜岛作战。8月下旬在瓜岛登陆,21日在泰纳鲁河口战斗中被美军击毙(另一说负重伤后自尽)。该部绝大多数被打死,仅余百余人暂时幸存。

图片
泰纳鲁河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的日军尸体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面发生转折的一年,从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落幕、瓜岛争夺战结束开始,轴心国在各个战场将逐个丧失主动权,全面转入战略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