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校长与他的同僚校友
1945年7月3日,日本陆军中将、中国派遣军附员佐野忠义在仙台因病身亡。前些年,国内一些出版物中说佐野是病死于武汉(即便也应该是南京才更合理)的医院,这是不正确的。佐野1889年3月7日出生于静冈县,1911年(明治44年)12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23期炮兵科。陆士23期中有不少毕业生在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活跃,他们包括(不限于):·酒井直次中将(第15师团长)(1942年5月在浙江兰溪被中国军队埋设地雷炸死);·根本博中将(华北方面军最后一任司令官)(1945年在北平故宫太和殿广场向中方投降);·坂西一良中将(20军司令官)(1945年指挥日军在湘西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后不久病死于南京);·永津佐比重中将(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长期在华担任武官、驻军参谋、伪政府顾问);·丸山政男中将(关于他的情况可参考本公众号另外一篇文章:太平洋的转折点);·神田正种中将(第6师团长、第17军司令官)(曾以关东军司令部附员身份在满铁任职);·水上源藏中将(追晋)(第56师团56步兵团长)(1940年八路军百团大战期间参加对抗日根据地扫荡,1944年8月在缅甸密支那兵败自杀);·铃木启久中将(117师团长,战时常驻华北)(1945年在东北被俘,后引渡中国关押在抚顺);·桥本欣五郎大佐(长期从事特务工作、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长)(皇道派军人、法西斯主义者、策划九一八事变、参加侵略南京、战后作为甲级战犯被审判)。同年12月,佐野被授予炮兵少尉军衔,入野战炮兵第16联队服役。1914年11月,自陆军炮兵工兵学校高等科毕业。1922年(大正11年)11月,陆军大学34期毕业,同时晋升炮兵大尉。陆大34期中有不少毕业生在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活跃,他们包括(不限于):·田中隆吉少将(陆军省兵务局长、陆军中野学校校长)(长期负责对华情报工作、策划内蒙古独立和策反中国将领);·安达二十三中将(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第18军司令官)(指挥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战后被作为乙级战犯起诉,自杀);·四手井纲正中将(日军战史研究负责人、关东军副总参谋长)(乘飞机从新加坡飞往中国东北,在台湾北部失事身亡);1928年8月回国仍任原教官职务,同年底任陆军大学教官。1931年8月晋升炮兵中佐,任野战炮兵第4联队附员。1935年3月任野战炮兵第24联队长,8月晋升炮兵大佐。同年12月转任第12师团司令部附员。1937年(昭和12年)8月,任第14师团参谋长。时值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底,其随部自日本神户出发,9月初在天津塘沽登陆,随后参加平汉铁路北段作战。该部沿北平西南永定河南下,攻占保定、邢台、邯郸等地。1938年初进犯河南北部、山西南部。7月晋升陆军少将,转任野战重炮兵第4旅团长。图为战后美军在宇都宫上空航拍的第14师团驻地照片。第14师团1905年7月6日最初编成于福冈县小仓(二战末美军原子弹预定目标之一),是二战前日本陆军17个常备师团之一。日俄战争末期,为了增强前线兵力,新组建了4个师团,第14师团就是其中之一。师团最初下辖第53(大阪)、54(善通寺)、55(广岛)、56(熊本)步兵联队。编成伊始于当年8月跟随第3军(司令官乃木希典)进入中国东北参加,但没有遭遇大的战斗,战争结束后负责辽东半岛的守备任务,不久回国整编。1907年,师团的卫戍地定为枥木县宇都宫,师团司令部也被设置在此。原属下的第53联队分配给第16师团(京都),第54联队配属新设的第17师团(冈山),而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成为新组建的第18师团(久留米)配下。师团此后在宇都宫重新整编,因而此后也被称为“宇都宫师团”,依然下辖4个步兵联队:第2(水户)、15(高崎)、50(松本)和59(宇都宫)步兵联队。另外该师团的骑兵、炮兵、辎重兵联队兵源也都来自于宇都宫(工兵联队兵源来自于水户)。1919年4月到1920年11月为止,该师团进入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1927年开始,在中国东北驻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奉命前往上海增援。之后仍归为关东军指挥。1934年5月回国。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后,再次开赴中国,被部署在华北,参加了保定会战。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作为合围徐州的策应部队,该师团切断了陇海线,之后在兰封和商丘与中国军队作战。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曾一度阻滞该师团进攻。1939年末回国休整,所属第50联队被编入第29师团,撤销旅团部,成为三单位师团。1940年8月,师团被在中国东北驻屯,隶属关东军,长驻齐齐哈尔。1941年7月,参加迷惑美国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关特演)。1944年4月,改编为海洋师团,调往帕劳群岛,担任防卫任务。1944年9月,美军加强了对帕劳群岛的轰炸。1944年9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准备在群岛所属的佩里留岛登陆。美军放言:“在4天内拿下佩里留岛。”然而驻守该岛的步兵第2联队依靠碉堡和洞穴顽抗两周,美军无奈暂停进攻。到11月20日止,第2联队共顽抗了70天。与此同时,安加维尔岛的师团守备队(第59联队)约1200名官兵在美军第81师约2万名士兵的猛攻下,33天后被全歼。在帕劳本岛的14师团主力虽然没有遭到美军的攻击,但在饥饿和空袭下也损失惨重,最终投降。佐野忠义担任该部参谋长期间的师团长正是中国人熟知的著名特务土肥原贤二(1937.03—1938.06)。日军军官深度介入政治是其一大特色,许多侵华日军将领都有长期从事特务工作的经历。第14师团还有一位长期从事特务工作的师团长喜多诚一(1940.03—1941.10),此人也是一名中国通,曾先后担任驻上海、东北、天津的特务构负责人。此外,曾经担任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畑俊六也曾担任该部师团长(1933.80—1935.12)。1940年(昭和15年)8月,佐野任陆军野战炮兵学校校长。1941年3月晋升为陆军中将。同年6月20日出任驻广东的第38师团长。9月初,接到命令进行“攻占香港作战”准备。9月23日,率部进攻清远中国军队,牵制其行动,配合日军攻击长沙。太平洋战争爆发,开战当日(12月8日)凌晨四时,率部入侵香港 。12月13日,占领九龙半岛。12月25日晚完全占领香港。此役,第38师团损失约2100余人。英军阵亡约1500余人,被俘9000余人。1942年1月率师团赴荷属东印度群岛作战,击败当地驻守的荷兰、澳大利亚军队。该年11月,率部参加南太平洋瓜岛战役。图为第38师团士兵在占领香港后列队接受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检阅。第38师团1939年6月30日在名古屋编成,是日本在“中国事变”发生后为扩大战争而增设的11个师团之一。该师团为三单位守备师团,辖第228、229、230步兵联队,每个联队由三个步兵大队组成(因此称为“三三制师团“)。另外师团司令部还下辖直属搜索队,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通讯、勤务队,卫生队、野战医院、病马厂等单位。总计兵力约12800人,其中战斗步兵约8700人。该师团士兵征召地:228联队来自名古屋、229联队来自岐阜县、230联队来自静冈县。该年10月师团主力自大阪登船,同月下旬在中国广州黄埔登陆。该师团先后被编入第21军、“南支那方面军”、第23军,常驻广东地区。1940年参加攻占中山。1941年4月起在东江地区作战,封锁广东与香港、澳门的陆上交通线,围剿抗日游击队。9月,师团一部参加第二次攻略长沙。10月返回广东,继续此前中断的、针对驻香港英军的作战训练。日本偷袭珍珠港数小时后,日军入侵香港,该师团是进攻主力。尽管日军拥有兵力、火力的绝对优势,但香港战役中第38师团的士官战死率高达30%。此前针对性训练并未能使部队在英军机枪碉堡火力下减少伤亡。日军占领香港后的数月间,仍有不少重伤员不治身亡。1942年1月,隶属南方方面军,2月,参加入侵东帝汶、苏门答腊。11月,奉命增援战局不利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在10至15日的登陆期间损失惨重,7千人最终仅有约二千人成功上岛,且遗失大部分武器弹药和物资。18日在夜袭美军机场行动中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1943年1月,余部从瓜岛撤出。后归属第8方面军,驻新不列颠岛。7月参加新乔治亚群岛战役。此后长驻拉包尔负责守备。1944年7月,230联队调离。1945年,剩余部队缩编为混成第3联队,直至终战。第38师团一共三任师团长,首任师团长藤井洋治(1939—1941)。而佐野的继任者也值得一提,他就是曾经长驻中国陆军特务机关,曾经扶植建立,并担任汪伪政权军事顾问的影佐祯昭。他从1943年6月10日起任该师团长,直到战争结束。
1944年3月,任参谋本部附员。同年7月,任司令部驻汉口的第34军司令官。1945年(昭和20年)1月因身体原因,卸任军司令官,转任中国派遣军司令部附员闲职,之后回国养病。第34军编成于1944年7月17日,接替第11军负责武汉、宜昌以及周边地区的警备任务,直属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该军与第11军相比规模不大,下辖第39师团、独立混成第17旅团、独立步兵第5、7、11、12旅团,此外还有第5、9、10三个野战补充队。1945年6月18日,大本营下令将34军司令部自中国派遣军调往东北,由关东军直辖。8月10日,又编入驻朝鲜的日军第17方面军,下辖日军第59、137师团,独立混成第53旅团、第133旅团等部。1945年8月,向苏军投降。(关于侵华日军第11军情况,可参考本公众号另一篇文章:铁血雁城——1944衡阳保卫战回顾(上))图为美军1949年4月26日航空拍摄的该校设施。日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位于千叶县四街道市。该校最初设立于1873年(明治6年),位于佐仓下志津(今东京成田机场附近),由特聘的法国教官教授炮术。1886年4月2日,正式创立陆军炮兵射的学校。1896年(明治29年),搬迁至四街道,正式更名为陸軍野戦砲兵射撃学校。1922年8月10日,再次更名为陸軍野戦砲兵学校。同时增设野战重炮兵教导联队、高射炮练习队。1933年,设立情报、观测队,以及下士官候补生队、干部候补生队。1939年,驻扎本地的野战重炮兵第4联队移驻中国,其相关房舍也成为学校一部分。1941年,设置少年兵生徒队、迫击炮(火箭炮)队、自行火炮队。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学校解散。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多名校长在中国十四年抗战期间都曾活跃。1930年担任校长的西义一在1933年作为第8师团长,指挥对承德和古北口、罗文峪等长城隘口的进攻。而当时进攻古北口的第8师团所属第8炮兵联队长广野太吉后来也在1937年8月担任炮兵学校校长。而最出名的一位或许莫过于1933年8月担任校长的伊东政喜了。此人1938年9月在指挥第101师团(日军第一批特设师团)进攻江西庐山附近时身负重伤,该部也遭遇较大损失。此役中方称之为“万家岭战役”。炮兵学校旧址的当代街道地图,图中上方市役所(市政府办公地)周边区域就是当年校址核心区。陆军野战重炮兵第4联队本部遗址纪念碑。远处的大门就是当年联队本部大门,如今是一所私立大学的大门,结合前文航拍照片就可了解此地与野战炮兵学校的位置关系。千叶县位于关东平原东部,地势平坦,紧邻东京都。这里在二战前还是为日军训练装甲部队的千叶战车学校所在地区。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也曾计划在此地实施登陆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