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词儿挺热,“书超”。与那个踢球的“苏超”相对,一文一武,妙哉妙哉。
有人要问,“书”怎么“超”?步入这届江苏书展,只一眼便明白了:
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手一辆购物车,鱼贯而行,琳琅满目的书籍便成了待选之货。这般架势,俨然将书展当成了“超级市场”,不必正襟危坐,只求欢喜痛快。书展竟也有了烟火市井的活色生香,书海浩渺中,购书与“血拼”,在灵魂里竟有了几分神似。
若说购物车只是“书超”的外在形态,那场中阅读的百态,则活脱脱为其神魂写照。绘本区里,小读者们练就一身“卧功”,横卧于地,纸是云彩,字作星斗,无人呵斥,无人侧目。这书展不是图书馆,不是课堂,只如自家客厅一般随意。
此情此景,倒令人想起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然今日看来,书非“卧”而不能尽兴者,亦大有其在。展馆角落,有人倚柱而立,有人席地而坐,更有人寻一僻静处盘腿安坐,形貌各异,姿态万千。这书展如江湖,人人皆可凭各自本事寻得一方天地,读书姿态,亦如江湖门派,各自逍遥。
想起汪曾祺先生曾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读书的千姿百态,不正是人间烟火里最舒展的一缕?书页摊开处,便是心之归处。
再瞧这“书超”里头,更是处处暗藏珍宝,考验眼力,引人“淘”兴大发。某君以区区三十元,竟淘得一套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楼梦》,纸虽泛黄,品相却新如未曾谋面,堪称沧海遗珠。更有甚者,汪曾祺手稿、钱钟书真迹,这些散落各处的文化“孤本”,如同超市角落里的特价珍品,只待有缘人慧眼识金。
此情此景,岂非如同“沙里淘金”?真真令人感慨:“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语诚不欺我!
书展如市,书籍如货,这本是喧嚣表象。然而内里乾坤,终究与超市不同。超市里,购物车满载而归的,是果腹之需;“书超”之中,书车所载,却是精神食粮。
书展化身为“书超”,这并非降格,实乃阅读卸下华服、返璞归真:书非庙堂供物,原该是市井人家寻常烟火里的一点光亮。当书卷如瓜果般任人挑选,阅读便不再悬于高阁,它悄然落回我们生活的地面,在俯拾即是间,滋养寻常日子。
古人云“敬惜字纸”,字纸之贵,贵在其承载的智慧与精魂。如今“书超”热络,书籍如柴米油盐般被放入购物车,此情此景,令人欣喜之余,亦生感慨:当书籍走下神坛,汇入寻常生活的车流,当阅读的姿势可以如卧云般自在舒展,当“淘书”的乐趣如同“菜场捡漏”般引人入胜——这或许才是书展至为珍贵的“超然”之境。
书展如江湖,书车如行囊。人推着车,车盛着书,书载着道,熙熙攘攘间,便也推着那无形的精神之河,汩汩向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文 马晶晶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