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当青春期孩子遭遇“有毒父母”

都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有时最爱你的人却伤你最深。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爱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情感勒索、情绪虐待、暴力打骂,种种行为犹如化学毒素蔓延,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伴随随着孩子的成长,伤害不断加深。这样的父母被称为“有毒父母”。

外人眼中的“完美家庭”

大二男生飞飞家境优越,父亲是公司老板,母亲是内科医生,飞飞在校成绩靠前,连年获得奖学金,性格温和,人际关系良好。然而,令外界料想不到的是,一回到家,飞飞就变成一个小魔王,情绪不好时会跟父母动手,甚至拿刀架在母亲脖子上。

在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三口之家,内部却是矛盾重重。当老板的父亲很忙,很少顾家,当医生的妈妈有强迫倾向,工作中极其认真细致,照顾儿子虽然无微不至却是过于严苛,家里干净整洁得像宾馆,家中物品多是单色系,她常常呵斥儿子:“又把沙发弄脏了!又把鞋子弄乱了!”动辄得咎的孩子,感觉自己干啥都是错的。

飞飞眼里的妈妈,总是脸色阴沉又充满焦虑,她竭尽全力培养儿子,制定了严格的家规,不管内心感受如何,不管什么情况,飞飞都必须严格遵守。妈妈在学习方面更是要求严苛,飞飞一年级时,有一次考试因为写错了一个字没得满分,母亲就拿菜刀做出砍他手的架势。被砍手的巨大恐惧阴影,至今让飞飞心有余悸。

父亲在家中经常性缺位,妻子无法在丈夫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就紧紧抓住孩子,把情绪和期待全部投注到了儿子身上,儿子的情感需求被无视被压抑,母子之间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恋,由此导致飞飞以牺牲自己、讨好满足他人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虽然在外人看来谦逊有礼、为人和善,但他的内心总认为自己无能、不够好、不受欢迎、不值得被爱。

这种过于紧密的母子关系,不是真正的爱和支持,是母亲失望、焦虑、忧伤的补偿,是对丈夫的愤怒,是夫妻关系失衡的代偿。孩子成了父母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我的人。

日本临床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指出:那些自诩伟大母亲的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恶魔的影子”。当母亲出于对老公的绝望,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这种控制欲极强的培养是令人窒息的,孩子处于痛苦之中而又难以反抗。类似这样的母亲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利用身为母亲的事实,去抵消人生的失意?

“打击教育”下的鑫鑫

遭遇情感虐待的孩子,情感发育受阻,成年后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儿时遗留的创伤,就会在生活上出现症状,当遇到突发事件,就会成为导火索,导致问题爆发。

大三男生鑫鑫,幼儿园时只要与小朋友打架,不管谁对谁错,回家后必遭母亲责骂。小学时,有个同学逼迫鑫鑫背着他,不背就得缴纳一块钱,鑫鑫背了。老师发现这事后,让鑫鑫的父亲处理,父亲却没给儿子撑腰:“孩子玩儿嘛,小事没必要太计较,背就背一下嘛。”中学时,有一次同学欺负鑫鑫,按着他的头撞墙,鑫鑫一度不敢去学校,也不敢跟父母说,他很清楚说了只能换来一顿打骂。

鑫鑫很小的时候,母亲把每月的大部分工资拿出来,给他报班学钢琴,学不好就用尺子或皮带打手,鑫鑫一只小手抹眼泪,另一只小手慌乱地找琴键,一边弹,一边无助地哭。后来鑫鑫出事,妈妈对记者说:“不是说严格管教才能成材吗?难道严格管教也错了?”

与很多父母一样,鑫鑫的爸爸也是望子成龙,但他的良苦用心却跑偏了。他信奉“男孩不能宠”的教条,热衷于通过“打击教育”磨炼儿子的“心理承受力”,他从来没有肯定和鼓励过儿子。他后来承认:“我当过兵,对儿子说话像下命令,不解释理由,并且言辞尖酸,常常一针见血扎他要害,凡是他非常喜欢干的事,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让他过热过激。我怕他以后给我惹事,我是为他好。”爸爸还会在背地里去找教钢琴课老师,让老师多打击儿子。鑫鑫说:“我上一次课,被打击一次,越上越没信心。”

有一段时间鑫鑫逃学上网打游戏,爸爸就把儿子弄到没有窗户的地下室继续练琴,足足关了一个月。妈妈后来回忆说:“这孩子个性太‘奴’(懦弱),怕男的,尤其怕他爸。”出事后的鑫鑫在庭审时说:“我练琴完全是机械的,痛苦无奈特压抑,经常想自杀,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

美国女作家贝尔·胡克斯在《改变的意志:男人,男子气概与爱》一书中指出:父权文化将男子气概推向了两极化,男子气概表现为:或是趋于暴力,或是极度脆弱。

父母的教导方式,导致鑫鑫自卑懦弱、胆小怕事,遇事不敢面对、不敢担责,不懂如何应对,只会隐藏或逃避,他甚至恐惧犯错,因为一旦犯错被父母知道,又将是一波暴风骤雨式打击。当他开车撞伤了人,随即陷入恐慌,下意识的反应就是隐藏与逃避,他担心对方记住车牌号,事情就会暴露,然后爸爸就会知道,就会饶不了自己!于是,他选择了让对方永远闭嘴。

当一名70后女记者听到鑫鑫故事,立刻想起自己小时候失手打碎一只碗,随即陷入那种如临大敌般的恐惧。她把碎片拼在一起,形成一只全是碎纹的白瓷碗,窝在一摞碗的最上面,忐忑不安地等着妈妈回家。成年后的她至今还清晰地感觉,那个黄昏比童年里的任何一天都要阴暗、都要漫长。当妈妈回来发现后居然大笑,还跟邻居当笑话讲,打碎碗的那个小女孩当时不是如释重负,而是莫名其妙的郁闷:“就这样?难道就这么过去了?”

创伤锁入童年的小琴

台湾省的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羞辱创伤》一书中提及女生小琴的案例。读小学的她,有一次放学回家时不小心摔伤了膝盖,一直流血,她哭着往家跑,邻居阿姨看到后想帮她包扎,但她不敢接受帮忙,担心麻烦了别人会被妈妈责骂。妈妈下班一回家,果然气得跳脚:“我刚才在楼下,邻居们跑来说你受伤不让人包扎,是因为怕我生气,人家还以为我这个当妈的有多恐怖,让女儿怕到不敢让别人包扎,都是你不小心!”

妈妈随即对小琴一顿毒打,小琴又痛又怕、又羞又怒,幼小的她觉得不该做错事(磕伤自己)、不能让妈妈丢脸,至于伤口痛不痛并不重要。小琴觉得自己不被在乎,自己的需求不能太多,因为那样只会给人添麻烦,而世上没人会保护自己,没人会重视自己的感受,就连亲妈也不会,以后凡事只能靠自己。小琴的这种创伤被锁在童年的记忆里。

心理咨询师告诉小琴,疗愈的第一步:可以找个小玩偶,把它当成小时候的自己,然后试着对她说:“那时候的你,一定又痛又难过。你一定吓坏了吧?你多么希望妈妈能够呵护你,可妈妈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你。可是,你知道吗?那不是你的错,那真的不是你的错。”然后,可以拍拍、摸摸,甚至拥抱一下这个小时候的自己。

斩断父母之“毒”的传承链条

当然,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他们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多是无心之举。有的父母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代代相传的教子之方,其实那些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有的父母在童年遭遇心理创伤,本身就是有毒父母的受害者,有的老师和家长训斥犯错的孩子时,不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却常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你对得起生你养你的父母吗!”仿佛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父母置于生活的首位,否则就是不孝。种种情况下,父母之“毒”如魔咒一般一代传一代。

如今,当我们理解了上述三个故事里的心理学机理,是时候把这种恶性传承之“毒”彻底斩断了。(文/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