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抽动,先别急着吃药,试试这样干预

图片


自从上次发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得抽动?!真实情况是这样的》的文章后,也接诊了不少抽动的孩子。


其中有位10岁的男孩令我印象深刻,他的病程有3年多了,从刚开始眨眼睛,逐渐变化为清嗓子、耸肩膀等。


于是家长开始尝试一些自认为比较安全但并不推荐的方式,比如维生素B;传统疗法(包括针灸、菖麻熄风片等),效果都不好,反复就医,检查过链球菌、铜蓝蛋白、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


图片


之后在医生的建议下用上了可乐定、硫必利、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每次更换新的药物之后会有短期不错的控制效果,可是药物“蜜月期”过去之后很快症状又出现波动,也尝试过“严格忌口(不喝牛奶)等”饮食调整,抽动一直迁延,尤其每次考试前夕抽动就会有阶段性加重,清嗓子逐渐发展为咽部发声,影响课堂纪律,让老师、家长和孩子都非常困扰。


后来,在跟家长介绍并实施了抽动综合行为干预(CBIT)治疗后,孩子孩子的咽部发声频率显著减少,亲子关系也有改善。这件事让我想起网上关于抽动症是“自愈”还是“治愈”的争论,觉得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抽动症的疗法,让大家少走些弯路。


抽动症是自愈还是治愈?


网上有一种说法,说抽动障碍属于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大部分孩子经过青春期后会自然缓解,所以孩子熬过了青春期就好了。


实际上,“抽动不治疗也能好”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却不能一概而论。


“自愈”其实是“自然缓解”, 是“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症状有机会逐步减轻甚至消失”,就像湿疹宝宝到了一周岁后很可能“不治自愈”、哮喘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过后也有可能就不发作了。


这是有一定前提、且需要一些运气的:如果对抽动症状的应对不当、被误解打压,孩子的心理负担可能会越来越重,影响学业、人际关系、自信心等,会加重抽动导致迁延不愈。


图片


所以大多数孩子(80%左右)的抽动在青春期前后明显缓解,也有一小部分孩子,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如果合并了强迫问题、注意力问题、焦虑问题等共病,预后可能更复杂。


“治愈”不仅是抽动消失,更是:孩子能否在同伴中自信微笑,父母能否在焦虑中守住温柔,我们真正想“治愈”的,是孩子的整体状态和心理健康


抽动症到底应该怎么治?


抽动症的治疗,既不是不管不顾等着自愈,也不是直接用药治疗,而是分层管理。


图片


当症状处于轻度阶段时,通过心理教育、养育调整大部分自然缓解;当症状中重度或影响生活时,通过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药物主要用来控制症状,而非“根治”;当症状处于缓解期复发波动时,要优先排查诱因(如感染、压力应激等),而非盲目换药。


下面来说说具体的治疗方法:


1. 环境支持与心理教育


这里的心理教育并不是意味着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而是希望让孩子和父母正确认识抽动,做一些亲子养育方面的调整更有利于抽动的恢复,比如父母“有目的”的忽视,给孩子提供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轻松的生活环境。


看到这里,有父母可能会疑惑或自责,难道是我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抽动么?


当然也不是,目前研究认为,抽动是一种遗传倾向 + 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有哮喘的孩子感冒时容易诱发喘息,抽动的孩子一紧张也容易“抽动”。


抽动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但是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我们的养育方式调整也许正是帮助孩子恢复的“一剂良药”。


图片


所以抽动可自愈也可治愈,我们不要盲目等“自愈”,也不必追求短期迅速“治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尤其看到孩子的“抽动”,父母难免会焦虑、担心、甚至自责,医生会让父母“忽视”孩子的抽动,这种忽视谈何容易。


但请相信,您已经很努力了,哪怕通读这一篇科普也是您的努力,每一个用心陪伴、愿意学习的家长,都值得被肯定和理解,父母的稳定与接纳,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


2. 行为治疗


抽动综合行为干预 CBIT(Compreh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Tics)是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图片




小知识


CBIT和精神心理领域常用的CBT(认知行为疗法)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的对比如下:

图片


视频举例说明一下CBIT中的一个环节“竞争性反应训练”(不要自行尝试,需要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进行)


识别:视频里的孩子有“仰脖子”的抽动动作,需要先让孩子学会识别出每次“仰脖子”时的先兆抽动


对抗:孩子每次识别出“仰脖子”的先兆抽动后,就可以用颈部肌肉用力的动作来对抗“仰脖子”的抽动


3. 药物治疗


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有效,并不意味着“有抽动就得吃药”,就像“血压高”并不一定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不需要立刻用药。


而药物治疗的核心目标并非追求抽动的完全消失,而是通过有效控制症状,显著减轻其对学习、社交、情绪和家庭功能的干扰,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生活和学习。


目前,可乐定、硫必利、阿立哌唑等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中重度抽动障碍的一线药物,药物效果因人而异,部分孩子效果显著且持久,部分孩子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也有的孩子可能对某些药物反应不佳。


图片


所以,实际应用时,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症状严重程度、共病、生活受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估,和父母共同决策是否需要启动药物治疗以及选择哪种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疗效和安全性,适时调整方案。


针对那位10岁男孩,我们做了哪些事?


文章开头那个男孩,我们通过行为分析发现,该男孩的抽动症状在考试前一段时间的晚间作业时段显著加重,尤其当父亲参与辅导时,抽动频率和强度达到峰值。


这种现象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首先,因复习需要频繁熬夜导致睡眠不足,孩子在晚间作业时处于疲劳和困倦状态;其次,父亲辅导时较高的期待和严厉语气易引发亲子冲突,冲突过程中孩子抽动动作随之加剧;最后,对考试成绩的焦虑情绪形成心理压力源,三者共同作用下,抽动症状与家庭互动形成"疲劳-焦虑-冲突-抽动加重"的恶性循环。


图片


和父母讨论制定了调整方案:首先调整作息,尝试将作业时间碎片化分解等方法提高作业效率,尽量保证每日至少9小时的睡眠。


建议父亲采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在辅导时采用积极反馈代替"这么简单还出错"等负性语言,并约定每周设立30分钟"零辅导"亲子时光缓解对立情绪。


针对考前焦虑,除常规腹式呼吸训练外,给孩子设计了"压力温度计"视觉工具,让孩子用颜色标注焦虑程度,当指针达到特定区域时启动呼吸放松练习。


然后针对平时生活影响最严重的发声性抽动做了竞争性反应训练


经过数周干预,孩子的晚间抽动频率及父子冲突事件显著减少。


如当孩子因作业难题产生焦虑时,会主动使用呼吸训练平复情绪,父亲也及时暂停辅导提议休息,成功应对打破了原有循环模式。孩子已能自主识别压力信号并采取应对策略,抽动症状维持在可控水平,家庭互动质量显著提升。


图片


CBIT干预需精准识别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环境调整和行为训练的协同作用,有效阻断抽动症状的恶性循环链条。


如果您的家庭正被抽动障碍困扰,推荐父母了解CBIT,适合的家庭可以找专业的医生做CBIT治疗。目前卓正部分区域(如苏州)已开展CBIT,有治疗需求的家庭可以了解咨询或进行线上问诊。对于一些病程偏长的中重度抽动,同时使用药物治疗协同改善抽动症状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图片

审稿专家 高峥 

卓正儿科、儿童保健科、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医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

英国皇家儿科医学院院士

参考文献

[1] 卢青, 孙丹, 刘智胜. 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 36(9) : 647-653. DOI: 10.3760/cma.j.cn101070-20201229-01967.

[2] Andrén P, Jakubovski E, Murphy TL, et al. European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ourette syndrome and other tic disorders-version 2.0. Part II: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2 Mar;31(3):403-423. doi: 10.1007/s00787-021-01845-z. Epub 2021 Jul 27. PMID: 34313861.

内容编辑 Luka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