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福星:聚力改革创新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医疗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更是医疗服务模式与医院管理理念的全面升级。”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福星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院长谈》栏目时,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在张福星看来,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型过程中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不足,影响决策精准性;二是绩效考核偏重经济指标,对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软性指标关注度不足;三是复合型人才匮乏,部门管理者跨学科思维有待提升;四是成本控制粗放,特别是低值耗材等物资难以全程追溯,可能导致浪费。医院改进的关键在于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培养医疗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最终实现资源可追溯、流程可监控、决策有依据的精细化运营体系。

“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公立医院还应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以日间诊疗模式为例,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患者在24小时内即可完成检查、治疗及出院。如在乳腺癌治疗中,过去需要3至4小时的静脉输液化疗,如今缩短至5分钟的皮下制剂治疗,大幅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张福星介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落地日间诊疗模式,在资源投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升诊疗服务效率:一是建立独立日间手术中心,配备7间手术室和12张麻醉复苏床,实现评估、麻醉、手术、结算一站式服务;二是构建集中日间病房管理模式,由专职医护团队统一管理各科室日间手术患者,既优化流程又提升患者体验。

张福星认为,日间诊疗模式与传统住院服务协同互补。“日间诊疗模式‘做增量而非替代’,在患者积压严重的科室优先开展,既缓解床位压力又扩大服务容量。这一模式还能发挥‘腾笼换鸟’效应,将简单病例转向日间病房治疗后,腾出的床位可收治更多危重疑难病例。下一阶段,建议通过绩效考核和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区分简单与复杂病例的治疗场景,通过分流病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张福星说。

“智慧医院建设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据张福星介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围绕“三位一体”架构重点突破以下难点:智慧服务上推行“一码通”和无感支付,实现全流程无卡就医;智慧医疗方面引入AI大模型,构建分级诊疗系统,实现简单病情AI诊断、复杂病例医生接诊;智慧管理上建立数字化质控体系,通过AI运营助手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经过不懈努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我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18名,并连续6年获得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 。未来医院将继续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更精湛的诊疗技术、更温暖的医疗照护、更创新的服务模式,为百姓构筑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护线。”展望医院未来发展,张福星言语间尽显坚定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