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经济的上空,一柄由超过三十四万亿美元国债铸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高悬于顶,其日益加剧的财政压力,已成为全球每一位投资者无法回避的焦点。为了拆解这枚随时可能引爆的“金融核弹”,华盛顿的政策圈内正酝酿着两套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案。一套,是气势磅礴、意图改写全球经贸规则的“海湖庄园协议”;另一套,则是更为精巧、由德意志银行在幕后推动的“宾夕法尼亚计划”。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这场风暴的中心,洞悉其背后的逻辑。
#01
从“世纪豪赌”到“内部消化”:美债方案的路线之争
回顾“海湖庄园协议”的提出,其核心在于应对美元所面临的“特里芬两难”困境。为了维持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需持续向外输出美元。非美国家为发展国际贸易和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往往会积累一定体量的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这种缺乏弹性的储备需求,导致美元币值天然被高估,进而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扩大贸易逆差,使得进口相较于国内生产更具性价比,制造业部门沦为“强势”美元的牺牲品。这个矛盾有多深?举个例子,截至2024年底,仅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国国债就已超过7.5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印出海量的、足以让全球‘储蓄’的美元,但代价就是本国货币的过度强势,这把‘双刃剑’正是理解两大方案背后所有纠结的起点。
前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先生在去年底报告中提出的“海湖庄园协议”的构想,被视为特朗普政府“让美国再次伟大”宏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重塑全球贸易、金融和安全体系,实现再工业化、制造业振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这项协议的手段主要涉及三个方向。其一是大规模加征关税,旨在调整贸易流向、推动制造业回流;同时减轻财政压力,进而推动国内企业居民减税,并可作为其他磋商的重要筹码。其二是建立主权财富基金,其收入可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减轻债务压力;该基金还可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进行战略投资,并有助于实现美元汇率或美债收益率目标,建立长期经济安全。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三,设计“世纪债券”以重塑美国债务体系。这项设计理念是通过利用关税、金融安全、军事保护伞等手段,迫使美国盟友出售美元资产,以实现美元贬值。同时,这些国家还需配合美国调整其债务结构,将短期美债置换为超长期、不可交易的零息或不付息美国国债,例如100年期债券,以换取美国的安全保证。协议还可能包含与美联储建立的互换额度,为持有长期美债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这项协议不只是一个“构想”,更是“一记试图改写牌桌规则的重拳”,它的“世纪债券”方案,近乎是一种“要求盟友用未来百年的流动性,为美国当下续命的金融绑架”。
然而,尽管构想宏大,“海湖庄园协议”的落地却面临重重挑战。当前美元储备主要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国家手中,而非当年“广场协议”时期的欧洲盟友。其次,私人部门持有的美债不受此协议约束,投资者可能的抛售行为会抵消官方行动的效果。此外,协议的成功还需要美联储的配合,以确保在货币价值变化过程中维持金融稳定。更关键的是,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分析机构都认为该方案并不可行。他们指出,在缺乏改善财政状况意愿的前提下,任何通过延长债券期限或调整名义价值的尝试,只会恶化现有赤字的融资环境,国际债权人也不大可能参与其中。毕竟,将短期美债置换为不可交易的百年美债,对于债权人而言,无异于一次实质性的违约。实际上,投资者已经开始加速抛售美国长期债券基金,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涵盖政府和企业债券的美国长期债券基金已出现近110亿美元的净流出。这与美国希望他国大力接受长期债券的愿望背道而驰。
金融市场用真金白银的流出投了反对票。当强攻路线无法走通时,华尔街的另一套剧本——一套更内敛、更精巧的‘太极方案’便浮出水面。这,就是德意志银行提出的‘宾夕法尼亚计划’。该计划以美国财政部所在地宾夕法尼亚大道命名。德银认为,在当前美国议员不愿削减预算赤字,且外国债权人也不愿重组其债务持有量的情况下,“宾夕法尼亚计划”是政治和经济上阻力最小的路径。
#02
“宾夕法尼亚计划”全景:一场精密的“资本内循环”
“宾夕法尼亚计划”的核心,正是要为美国国债这艘巨轮寻找新的压舱石。它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乾坤大挪移”,旨在战略性地将美债的所有权,从日益谨慎的外国投资者手中,转移到储蓄充裕的美国国内。这个计划双管齐下,一方面为外资“减负”,另一方面则对内“挖潜”。
在对外方面,计划正视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相对变化以及持续的财政赤字,外国投资者持有长期美债的意愿正在减弱。与其强求,不如顺势而为。计划巧妙地提出,通过推广以短期美债为支撑的“美元稳定币”,来满足外国资金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新偏好。这无异于用一种新型的数字美元资产,来间接“接盘”短期国债,既稳住了外资,又降低了长债的海外抛售压力。近期美国官方对加密货币和稳定币日益开放的态度,正为此策略铺平道路。
而在对内方面,计划将目光投向了美国本土沉睡的巨额财富。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和家庭手中持有超过二十二万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这片巨大的“储蓄海洋”便是支撑国债的最终力量。计划的目标,就是通过一整套“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组合拳,将这些偏好短期资产的资金,引导至长期国债市场。所谓的“胡萝卜”,可能包括为银行购买国债提供监管豁免,或是为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长期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而“大棒”,则可能是在必要时,以半强制的方式,要求这些金融机构增持长期国债。
说到底,整个计划的精髓,就是一场从“依赖外资”到“启动内循环”的深刻转变,用本国的储蓄来为本国的债务融资,这与“海湖庄园协议”那种强迫外国盟友接受的思路,已是截然不同。
#03
“缓兵之计”的代价:优势与挑战并存
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宾夕法尼亚计划”在提供一条看似可行的路径时,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代价。
其最直接的吸引力在于,它能为深陷泥潭的美国财政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通过将庞大的国内储蓄引导至国债市场,它在短期内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降低了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从而也减弱了外国债权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力。在当前两党分歧严重、难以推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政治环境下,德意志银行将其视为阻力最小的路径,不无道理。
然而,这剂“缓兵之计”的副作用同样猛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回避了财政赤字与贸易失衡的核心矛盾,无异于“扬汤止沸”。更令人担忧的是,此举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将国内储蓄大规模地虹吸至长期国债,很可能推高整体利率水平,并挤压私营部门的投资空间,长期来看将削弱经济的内在活力。与此同时,当银行、保险与养老基金的资产负债表上堆满了长期国债,美联储的独立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旦通胀抬头,央行若想加息,就必须顾忌此举可能引爆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从而陷入“政策囚笼”。最终,一个走弱的美元和随之而来的资本外流,或许便是这盘棋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04
宏观变局下的投资罗盘:如何布局未来?
那么,面对这一深刻的宏观变局,投资者的罗盘应指向何方?这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资产配置逻辑进行一次全面的再审视。
首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国国债。“宾夕法尼亚计划”明确指出,其代价之一是可能推高美债的长期收益率。这意味着长期美债的价格将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其作为传统避险工具的“安全成色”正在减退。投资者在配置美债时,必须对这种结构性变化保持高度警惕,虽然短期美债因其高利率仍具吸引力,但长端债券的波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当传统的避风港风浪渐起,资本自然会寻找新的港湾。在美债不确定性增加、美元预期走弱以及通胀压力潜行的三重背景下,黄金的战略配置价值便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对冲纸币贬值的古老工具,更是在金融市场动荡时稳定投资组合的压舱石。观察全球央行的行动便可洞悉先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央行净购黄金1045吨,连续第三年超过千吨规模,这无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投下的“信任票”。
而在风险资产一端,股票市场的叙事则更为复杂。短期来看,无论是“海湖庄园”式的关税壁垒,还是“宾夕法尼亚计划”可能引发的通胀,都会给企业盈利和市场情绪带来压力,尤其考验美国股市的韧性。但长期而言,一旦政策尘埃落定,美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仍可能带动股市反弹。然而,投资者也应将目光投向全球,寻找结构性机会。在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多极化”的背景下,那些具备强大内需市场和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如中国,其资本市场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回顾历史,即使在贸易摩擦最激烈的时期,中国股市在经历短期调整后,也曾走出独立的长牛行情。
归根结底,“宾夕法尼亚计划”与其说是一套巧妙的金融工程,不如说是美国在霸权成本日益高昂的背景下,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战略收缩。它标志着维系了数十年的美元体系,其运行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只无形的、用以锚定全球资本的巨锚,正从辽阔的国际汪洋中,被缓缓拖回美洲大陆本土。
所以,从海湖庄园到宾夕法尼亚,这不仅是地点的转移,更是美国债务叙事逻辑的根本转变——从试图用霸权强行让‘世界买单’,转向了承认现实后,一次无奈而务实的‘自己人买单’。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资产价格的波动,更意味着投资范式的迁移。过去四十年我们所熟知的、以全球化为底色的宏观剧本正在被改写。在这个宏大变局的时代,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市场的短期涨跌,而是源于我们是否还在用一张旧地图,去航行一片已经变化了的海域。
END
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规则,不再按时间顺序推送,而是根据人工智能算法有选择性向用户推送,有可能以后你无法看到赖博士的文章推送了。
解决方法是将《赖博士说》的公众号“星标”,顺手点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系统会默认我们公众号的文章符合你的喜好,以后赖博士的文章就会在第一时间推送到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