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盐碱地变身“丰产田”,珠海如何巧施”点土成金“术?

曾经因盐碱化严重而撂荒的土地,如今翻滚着金黄的稻浪。自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启动以来,珠海累计完成盐碱地治理约1.8万亩,推动万亩盐碱地变身“丰产田”,实现水稻年增产240万斤。这是怎么做到的?

据悉,珠海市创新“系统化普查、精准化治理、产业化开发”模式,推动曾经的荒地蜕变为“丰产粮仓”,不仅改善了土壤,更为沿海地区贡献了可复制的“珠海方案”。

为更新土壤数据库,珠海首先成立市、区两级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构建“市土壤普查办统筹+市农发中心实施+区协作”联动矩阵,投入专项资金超770万元,并且引入了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同时集结市、区、镇三级技术力量,完成421个表层样点、53个剖面样点及41个盐碱地加密样点的精准普查。在此基础之上,珠海建立了“日调度、周会商、月复盘”外业调查工作机制,与“即采即送、即送即制”的样品机制,确保了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

如何让盐碱地重获生机?在有了土壤数据库后,珠海的治理模式逐渐系统化。通过联动自然资源、水文、气象等多部门,珠海投资6933万实施引淡工程,铺设27公里引淡管道,让淡水源源不断注入盐碱区,有效破解土壤板结顽疾。在土壤改良层面,珠海引入专业农科团队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采用灌水洗盐、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综合技术,提高了4500余亩盐碱地肥力,2024年全年实现综合亩产约699斤、总产值约769万元。此外,珠海以良种良法破局,选取农户愿意接受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大力推动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种子企业合作,引种“青香优19香”等4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创下单产616.2公斤/亩的珠海丝苗香米种植高产纪录。

盐碱地的改良不仅提升了农业效益,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稻—花”轮种模式,金黄的稻谷与绚丽的花海交相辉映,成为农文旅融合的创新试验场:春天的“花田喜事”花卉展游人如织,盛夏的平沙稻田艺术嘉年华则将层层稻浪变为大地画布,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宛若大自然的露天画展。

以农业为基础、文旅为延伸的发展模式,正在珠海不断拓展。2580亩精品莲藕基地除了建设藕粉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外,独具特色的莲藕主题酒店也将投入运营;400亩蓝莓基地则规划了采摘体验区,丰富产业链条。从土地改良到产业融合,“改良一片土地、激活一方经济”的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文 | 记者 钱瑜 实习生 陈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