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4日“追光计划”的首次发布,到4月初活动升级为国际微短剧大赛并报名启动,再到昨天和今天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上的专项发布和专场活动。
作为“北京大视听”品牌在微短剧赛道的重要延续,“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真正做到了首次发布时的承诺——分季度有序实施、分阶段稳步落实。
在昨天开幕式上的专项发布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次大赛共征集作品1070部,经过初评,已经有包括138部“好作品”和101部“好故事”在内的239部精品项目成功入围复赛。
今天上午的专项活动,围绕“追光计划”评选、出海、AIGC和传统文化题材微短剧创作,展开了进一步宣讲和研讨。
专场活动上,包括冷凇、邱章红、陆先高在内的三位“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评委会主席团成员,在“创作问诊”环节亮相,谈了他们对“好”微短剧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先对“追光计划”的十二大竞赛单元进行了梳理,并统计了每一单元的参赛数量。
统计结果显示,街头巷尾·人间烟火(178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22部)、情感暖流·银发乐章(116部)这三个单元是参赛情况最火热的单元,相对来说,科技奇境·星辰大海(77部)、国际万象·视野无界(53部)、品牌故事·合作共赢(47部)这三个单元是较为重要但参赛作品较少的。
他还对微短剧如何找到“追光”选题进行了精炼的总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人绝我转。
北京大学教授邱章红则认为评价一部微短剧,核心的标准就是情绪价值。“微短剧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社会性话题+情绪价值。高反转、强冲突都是为了在创作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情绪价值而服务的。”
在他看来,微短剧的核心价值就是让生活像个故事。对于女性观众而言需要再进一步,让生活像个童话故事。微短剧的精品化,也离不开这点核心价值。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详细分享了他参与“微光计划”评审的几点体会:首先,微短剧在题材上要扎根现实、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尽可能地去连接和赋能千行百业;
其次,在产品形态上,希望看到更多元的内容,横屏、竖屏、互动剧,短剧、微剧、中剧都繁荣,才能共同形成微短剧丰富的内容生态;在技术运用上需要合理、得体,核心创意不能依赖AI完成;
最后,在国际传播要打破单一角度,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之美“走出去”。
“追光计划”从微短剧大赛升级为国际微短剧大赛,强调的是立足北京、面向全球的定位。作为微短剧“国际范儿”的重要路径,“出海”也成为了这次专场活动的热门议题。
在现场分享中,中文在线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谢广才便基于Reelshort的出海经验,谈了他对微短剧行业出海的认识。
在他的分享中,有一些关键数据值得注意。他预估,今年海外短剧的产值规模将超过30亿美元。目前,中国公司主导的“出海”短剧app有200多个,80%都还在投入期。
出海短剧中,80%是由国产短剧翻译后出海的译制剧,20%是专门适配“出海”市场拍摄的本土剧。但本土剧的产值和用户数量增长,比译制剧高47%。
这些数据意味着,“出海”尽管目前已是微短剧行业中最热门的模式赛道,但其因市场之大、赛道之宽,还远未到红海时期。
对于微短剧“出海”,北京有何配套扶持政策呢?北京市广电局规划发展处(产业促进处)处长张楠对新修订的《北京市提升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业国际传播力奖励扶持专项资金政策》(下简称《国传资金政策》)的宣介,给出了具体回应。
《国传资金政策》可申报项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奖励类型,一种是入库类型。
奖励类型,指的是截止到申报时已经完成或者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入库类的项目,指的是截止申报时尚未完成,但预计三年内会有阶段性成果的项目。
其中,入库的项目当年是没有奖励的,但是会被纳入到项目库,未来会持续关注、孵化、培育。
奖励扶持的四个方向:一是,对外译制传播;二是,版权输出;三是平台的建设;四是,效能的提升。
以2024年扶持奖励的项目为例,爱奇艺去年申报的《不完美受害人》译制成了6个语种,最后获得了对外译制传播的78.3万元奖励。
版权输出类的,比如优酷的《长月烬明》是全球播放量过亿,并且入围了首尔电视剧大赏的最佳作品,也获得了一定的扶持奖励。
效能提升类中,去年完美世界的《欢迎来到麦乐村》、五洲传播中心的《熊猫剧场》等项目都得到了50万到100万不等的扶持和奖励。
《国传资金政策》一般是上半年开展评选。通过北京市门户网站首都之窗“政策兑现”栏目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进行公开征集。
今年的《国传资金政策》正在申报,截止日期是7月22日,有意申请的“出海”微短剧企业还可积极申报。
最近,快手可灵AI与星芒短剧联合出品的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上线,将AI制片体系在微短剧领域的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向前推动了坚实一步。
此次专场活动上,AIGC也依旧是关键词。北京大学教授邱章红带来了《AI生成“中国风”影像过程中的约束建模》的主题演讲。
在他的演讲中,我们关注到,由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灵狐AI”微短剧剧本自动创作平台,已经能够产出与中国伦理价值对齐,贴合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微短剧剧本。部分由“灵狐AI”参与生产的微短剧剧本,已经进入了微短剧生产体系。
在邱章红教授看来,让中国AI讲出地道的中国故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持续钻研、完善。也就是说,在中国故事乃至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上,至少目前主要还要依靠创作者们下苦功、开脑洞。
那在此类题材微短剧规划、创作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制片方和创作者,又有怎样的经验呢?
北京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中心主任、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礼庆,以今年以来与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融媒中心联合出品的两部微短剧《祈安澜》《舟楫千里号歌来》为例,总结了经验:
“这两部剧聚焦了通州区60多个文化景点,把当地的非遗文化深入地融入到剧情故事当中,通过剧中的道具、器物、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对接了当下青年人的生活和审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制片人赵宁则强调了小切口的重要性。
在创作微短剧《东坡先生赶考记》的时候,赵宁和团队就选取了苏东坡青年时代的一次赶考经历,通过赶考路上的小故事来传递东坡精神的思想内涵,再现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文坛面貌和社会生活。
同样,在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的策划选点中,也尽量避开呈现《永乐大典》的浩瀚全貌,而是通过生活在现代的学员进入《永乐大典》的奇幻设定,通过拯救大典的紧张刺激的故事,自然而然把大典中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古代匠人的坚守智慧,以及拯救大典对于中华文明存续的重大意义融入其中。
在昨天的大会上刚发布宣传片的微短剧《舞动敦煌》,同样由赵宁及其团队带来。这部剧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将其中的经典形象和舞姿再现成动态影像,来展现敦煌文化的千年魅力。
导演孔令飞作为《重回永乐大典》和《舞动敦煌》的导演,强调了角色塑造的代入感、共情性。
“比如,《重回永乐大典》主角是一位古籍修复师,跟日常生活离得较远。但我们把他设定为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身份。这样一来,他相当于跟观众一起认知、学习、理解,就能够更好地找到观众的兴趣点和共情点。”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微短剧《琉璃奇缘》编剧昃文江则详细介绍了他的选题过程和创作心得。
在最初选材时,他考虑过丝绸、陶瓷等多种传统非遗技艺,但最终选择了琉璃:“山东淄博的琉璃、北京的琉璃技艺,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琉璃的烧制,它与火在一起,达到1000多度高温熔化,是动态的展现形式。琉璃是中国词汇,在西方通行只有glass,不分琉璃、玻璃,只有这么一个词汇。”
在他看来,这样的题材有当下性,更也容易找到国文化出海的对接角度。
在创作心得上,他表示只有“熟能生巧”四个字。尽管《琉璃奇缘》是部微短剧,但他依旧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和采风。
采访后半段,他了解到一段史料:70年代中国和马耳他建交时,周总理曾专门指示帮助马耳他进行琉璃技艺的援助。
“看完这段史料,我泪流满面。在创作的时候,我就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放到了剧中。虽然它未必是一种像闪回、穿越这类技巧上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我觉得更深沉、更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