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群里最热的话题,无疑就是阿米巴食脑虫了。
我本来不大想写这个内容,因为厦门那个案例是我一个朋友的亲人,我身为儿科医生并没有帮上什么忙,感觉挺不好意思的。
但昨天看到又出了一个新的阿米巴案例,群里的热度和紧张感也跟着加重了,所以想想还是写一下吧。
来源:小红书截图,第二个被阿米巴感染的孩子
一、阿米巴“食脑虫”是什么?
阿米巴是一种鞭毛原虫类寄生虫,可分为自由体阿米巴与寄生性阿米巴,后者常引起肠道感染,而自由体阿米巴是一种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的原虫类寄生虫,即大家俗称的“食脑虫”,但其实很少导致疾病。
引起人类致病的自由体阿米巴只有4种:耐格里属(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属、巴拉姆希属(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和Sappinia。
这次厦门的案例,就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而新出现的第二个案例,则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有点不一样。
阿米巴原虫长这样
二、食脑虫是怎么致病的?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的特点是嗜热,生活在30℃以上的温度中,最高可耐受45℃的温度。
其分布于全球的淡温水水源中,包括湖泊、池塘、河流、温泉、未氯化的游泳池、水疗池、水族馆、污水等。好消息是:暂时还没有在海水中发现。
人类主要是通过鼻子吸入受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污染的水而感染。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的滋养体进入鼻腔后,会钻入鼻黏膜,然后穿过筛板进入脑部,再沿着嗅神经到达嗅球,引起脑肿胀、脑动脉疝,并最终导致死亡。这种情况医学上叫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
这种病发展非常迅速,从症状发作到死亡,平均时间仅5.3天,从暴露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则为9.9天。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剧烈头痛、畏光、恶心、呕吐、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神志改变等。
坏死的脑组织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则不同,其通常是由皮肤或者下呼吸道进入,通过随后的血行传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医学上叫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AE)。
相比于PAM来说,GAE是一种亚急性-慢性的感染,其进展较慢,一些患者先出现皮损,随后可能会有发热、头痛或意识模糊,然后在接下来的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加重,最终也会危及生命。
三、阿米巴“食脑”的情况常见吗?
罕见。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的暴露其实是很常见的,如果抽血检查抗体,很多人都有,但真正发生感染的却很少,有研究表明:每百万次暴露,仅发生大约2.6例感染。
而从澳大利亚1965年首次报道PAM至今,这60年来,全世界关于该病的报道也不过只有区区数百例;狒狒阿米巴引起的GAE也差不多,这么多年来也就200例左右。两个加在一起,全世界每年也不到10例。
对比一下,全世界每年遭雷劈的有4000多例,每天因车祸致死的人数则高达数千。
所以,如果你不担心出门被雷劈、被车撞死,那也就不用太担心这个食脑虫。
四、面对食脑虫,我们要注意什么?
虽然说食脑虫致病的情况罕见,但并不是说就可以置之不理肆意妄为,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还是要做好,主要是以下几点:
不要在温暖的死水附近进行水上活动,尤其是在水浅、低且流速较弱的情况下;
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参加与水相关的活动时捏鼻子或使用鼻夹;
在淡水、温泉和其他未经处理的热水体中游泳时,请保持头部高于水位;
避免潜水和跳入死水淡水;
不要从水体底部挖掘或搅动沉积物;
如果身体上有任何开放性伤口或伤口,请尽量避免与水相关的活动。
另外,还有一条特别提醒:
如果是洗鼻用水,请一定要将自来水煮沸至少1分钟,冷却后再使用,或是使用蒸馏水、无菌水。
总结一下:如果孩子在14天内有淡温水暴露史,随后出现了急性发作的发热、头痛和呕吐、尤其是脑膜症状,同时又找不到其他明确原因可以解释,这时就要注意警惕食脑虫的可能。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个人建议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干嘛干嘛。在路上走不担心被雷劈,在水里玩也就不用过分害怕食脑虫。
最后的最后,衷心祝愿这两个孩子早日康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