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英国一个政策将中国排除在外,俄罗斯伊朗人受到严密监视

‌7月1日,英国工党政府正式启动酝酿已久的外国影响登记制度(FIRS),俄罗斯和伊朗被直接丢进最严格的“增强层级”监管筐,任何代表这两国开展的活动都得在10天内登记报备;而经济往来密切的中国,却不在名单之列。一些保守党议员当场炸锅,质问工党“是不是把商业利益塞进了国家安全的口袋里”,安全大臣贾维斯倒是淡定,只甩下一句:“我们对中国自有长期战略”。  

这个法案从保守党时期就开始折腾,原本计划去年实施,硬是被财政部和外交部联手按了暂停键——理由很直白:怕吓跑外资、搞僵外交。如今虽然落地,但中国没进“黑名单”,背后是伦敦金融城的资本力量在暗中较劲。

去年保守党执政时,汇丰、渣打等金融巨头就轮番游说,要求别把对华生意“安全化”;如今工党上台,财政大臣里夫斯更直接拍板反对针对中国,理由就一条:英国经不起对华商业纽带的断裂。说白了,商业利益压倒了安全鹰派的鼓噪。  

被划进“增强层级”的俄罗斯和伊朗,日子可没这么好过。英国政府文件写得明明白白:从伊朗革命卫队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再到两国武装部队,任何受其指令在英国的活动——哪怕是场学术会议——都得火速申报。不登记?最高两年监禁等着你。更狠的是,英国直接把整个国家机器贴上“威胁标签”,等于将民间交流和官方行动统统捆上监控绳。这种“连坐式”监管,摆明了是要用制度铁笼困住俄伊的影响力触角。  

其实英国玩这手“分层盯防”早有经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英国火速推出《海外实体登记制度》,逼着外国买家实名曝光房产持有信息,表面打“黑钱”,实则剑指俄罗斯寡头。但当时就有专家预警:小心误伤中国人! 如今FIRs的操作如出一辙——用“国家安全”当大旗,但落刀前先掂量目标国的钱袋分量。  

而中国能“全身而退”,折射出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骨髓。工党政府嘴上喊着“系统性挑战”,手上却紧抓中国投资不放。去年中资在英砸下近500亿英镑,从能源到地产处处留痕;若真把中国塞进“增强层级”,伦敦金丝雀码头一半的玻璃大厦怕是要慌得抖三抖。安全大臣贾维斯那句“长期战略”,翻译过来就是:俄罗斯可以撕破脸,中国得留着慢慢薅羊毛。  


图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