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与特朗普再开战、大而丑法案、MAGA内战与犹太人

I. 今日文章目录(全部含音频)


● 马斯克与特朗普再开战

1.[1147]特朗普称DOGE是“反噬马斯克”的怪兽(CNN)
2.[1144]马斯克的第三政党之梦能在美国实现吗?(DW)
3.[1132]“别让美国破产”:马斯克誓言对抗支持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共和党人(Time)
4.[1131]马斯克将不择手段打击特朗普:马斯克昔日老友的解读与预测(Politico)

● 大而丑法案

5.[1146]一项又大又坏,糟糕透顶的法案(The Atlantic)
6.[1145]十张图表解析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The Economist)
7.[1133]共和党“大而美法案”争议焦点解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MAGA内战及其焦点:美国优先还是犹太人优先

8.[1141]伊朗空袭暴露了MAGA运动的真实处境(The New Yorker)
9.[1136]MAGA内战并没有结束(New York Magazine)
10.[1129]MAGA阵营因伊朗问题内讧的深层根源:犹太人、犹太教与以色列(Mother Jones)
11.[1127]特朗普选民开始动摇对特朗普的信任(Newsweek)

● MAGA接班人JD·万斯压力很大

12.[1143]共和党税改法案缺失了万斯的民粹主义主张(The Washington Post)
13.[1142]硅谷寻找与万斯的契合点(The Information)

● 直男外交

14.[1130]极端男性气质主导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15.[1128]特朗普想要怎样的世界?全球领导人都在捉摸美国总统的决策动机(Financial Times)

● 美国经济

16.[1139]美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主义困境、特朗普关税政策与美帝国衰落(Current Affairs)
17.[1134]为什么美国还在补贴化石燃料?(Current Affairs)
18.[1126]美国收入前10%的家庭,仍然感觉自己不富裕(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9.[1125]美国经济在贸易战中逆势前行(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西方的赤字政治

20.[1140]财政狂欢:岂止美国独有(The Economist)

● 西方汽车产业困境

21.[1137]如何判断西方汽车业真的陷入困境(The Economist)

● 伊朗的未来、伊俄关系

22.[1138]伊朗将走向何方?(Project Syndicate)
23.[1135]俄罗斯为何与伊朗反目(UnHerd)


II. 按语与引文


1.[1147]特朗普称DOGE是“反噬马斯克”的怪兽

  • CNN(2025.7.1)
🏖️
按语:CNN的报道,回顾了一下马斯克与特朗普最新一轮围绕“大而美法案”的争执。认为两人还有可能修好的人这时应该可以看清楚了:特朗普和马斯克已经结下梁子,两人最多避免直接攻击彼此,时而交火,时而休战,但他们已经分道扬镳,进入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通路。
  • 字数:3,100
  • 链接:https://t.zsxq.com/IZdof(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埃隆·马斯克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休战甚至没能维持一个月。
上周末参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程序性投票,决定讨论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本周一,马斯克表示将动用其庞大资源,在国会初选中对抗支持这一重大国内政策议程的共和党人。周一全天和周二凌晨,马斯克不断发布和转发批评该减税和支出法案的帖文,尤其针对其巨额成本。
周一深夜,特朗普发起反击,暗示政府可能调查马斯克公司获得的巨额政府合同。周二在白宫,特朗普表示马斯克可能失去的“远不止”政府补贴,并威胁说马斯克曾经领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可能变成“反噬埃隆”的怪物……

2.[1144]马斯克的第三政党之梦能在美国实现吗?

  • DW(2025.7.2)
🏖️
按语:本文探讨了马斯克试图在美国组建第三政党的可行性,核心揭示三重现实阻碍:第一,美国“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天然压制第三政党发展,历史也证明,自由党、绿党等只能获得非常有限的票仓,难以突破两党垄断;第二,天量资金门槛(如2024年选举耗资160亿美元)与马斯克个人财力(捐赠共和党2.9亿)是不足以抗衡两党体系的,新兴政党常因资金短缺失声、淡出、失败;第三,要成功需精准转化民众不满(如效仿"反寡头"运动),但民调显示对两党失望者未必支持新党,且主流政党的政策剽窃机制会迅速消解第三党影响力,致其昙花一现,很快消亡。
评:白宫政策幕僚Stephen Miller对马斯克的点评是准确的:马斯克在意识形态上属于“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这是一个很细分的小众群体,历史上只能获得几个百分点的选票。马斯克是不接地气的,他目前的政策兴趣和主张都不足以号召和动员美国大众。因此,马斯克组建第三党可以说注定失败,而且分散精力、政治树敌只会让他毁掉自己的商业帝国。
  • 字数:1,800
  • 链接:https://t.zsxq.com/SzMBT(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显然将目光投向新事业:组建自己的政党。
随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其头号选举金主马斯克的关系持续公开破裂,马斯克再度抨击名为“大而美法案”的税收支出法案。他认为该法案背离了自己试图在华盛顿推行的效率准则。
马斯克甚至警告支持该法案的共和党议员:将在明年初选中推出候选人挑战他们。
同时,他威胁要组建自己的派系对抗美国两党体系……

3.[1132]“别让美国破产”:马斯克誓言对抗支持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共和党人

  • Time(2025.7.1)
🏖️
按语:《时代》周刊文章,介绍马斯克与特朗普的最新口水战。
  • 字数:1,800
  • 链接:https://t.zsxq.com/vJlHb(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美国总统特朗普已明确表示,任何反对他提出的“一揽子宏伟法案”税收与支出计划的共和党议员都将面临他的报复。他发起运动要挑战肯塔基州众议员托马斯·马西(Thomas Massie)的初选资格,并暗示将对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汤姆·蒂利斯(Thom Tillis)采取同样手段,不过蒂利斯后来宣布不再寻求连任。
然而现在,另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造王者也誓言要对抗所有支持该法案的共和党人。科技亿万富翁、特朗普前亲密盟友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每个竞选时承诺削减政府开支,转眼却投票支持史上最大规模债务增长的国会议员都该羞愧低头!就算拼上我这条命,也要让他们在明年初选中落败。”马斯克在2024年大选中曾豪掷2.5亿美元助选特朗普,但五月时表示已经“做得够多”,未来将“大幅减少”政治献金。不过他当时补充道:“如果未来有值得投入的政治理由,我仍然会出手。”……

4.[1131]马斯克将不择手段打击特朗普:马斯克昔日老友的解读与预测

  • Politico(2025.6.29)
🏖️
按语:这是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对特朗普进一步发难、威胁支持“大而美法案”的共和党人并扬言要另组新党之前,他的一位昔日老友——硅谷创始人Philip Low——在接受访谈时的观点:马斯克是一个执迷不悟、睚眦必报、贪恋权力且不断追求支配地位的人,他将不遗余力地与死对头(特朗普)展开竞争,最终将其压制。这个预测来得很是时候,看来也很准确。
  • 字数:4,500
  • 链接:https://t.zsxq.com/tQiGd(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马斯克的一位多年老友向特朗普总统提出忠告:这位科技巨头从来不会真正放下过往恩怨。
获奖神经科学家菲利普·洛(Philip Low)在2021年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时他把自己公司的早期投资者马斯克从顾问委员会除名。菲利普曾经与已故传奇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合作,担任其研究项目的测试对象。他创办的这家硅谷初创公司因此与马斯克结下梁子。
在长达一小时的采访中,菲利普为他曾经的顾问描绘了一幅心理画像。他将马斯克描述为一个执迷不悟、睚眦必报、贪恋权力且不断追求支配地位的人。菲利普表示,马斯克会不遗余力地与死对头展开竞争,最终将其压制。虽然认识马斯克已经有十四年,但菲利普认为他始终没有变得成熟,而且确信他永远不会改变……

5.[1146]一项又大又坏,糟糕透顶的法案

  • The Atlantic(2025.7.1)
🏖️
按语:本文批判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大而美法案”实质是劫贫济富的灾难性政策:1)其核心为富人减税(如取消遗产税、降低高收入税率),却大幅削减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和营养援助(SNAP),导致1,600万儿童失去免费午餐、1,900万人丧失医保;2)法案以“小费免税”等表面福利掩盖系统性不公,实际推高公共事业成本与学生贷款负担,同时废除清洁能源补贴阻碍环保进程;3)耶鲁研究证实法案将间接导致数万美国人死亡,彻底暴露其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服务富豪阶层的反人道本质,堪称“美名”掩盖下的“恶法”。
  • 字数:2,400
  • 链接:https://t.zsxq.com/LlLeK(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特朗普标志性的第二任期国内立法方案“大而美法案”正在国会推进。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人正在制定各自版本,总统希望能在独立日前签署该法案生效。
如果获得通过,这项法案将成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立法之一。其预算规模将超过特朗普的新冠救助法案、拜登的新冠救助法案、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减税法案、小布什的减税法案以及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在预算影响方面将远超《平价医疗法案》。然而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表示对该法案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
目前还无法确定法案最终会包含哪些内容,现阶段谁也说不准。共和党议员们正在积极协商,而参议院法规专家(这位无党派官员负责根据国会技术规则判断各项条款是否合规)正在仔细审查提案。不过,法案的总体框架已经明确……

6.[1145]十张图表解析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

  • The Economist(2025.7.1)
🏖️
按语:《经济学人》文章,通过十张图表解析了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大而美法案“的潜在经济影响,核心揭示三方面结构性隐患:1)该法案通过了无资金支持的减税政策(永久化2017年税改、新增小费免税等)将显著加剧美国的财政赤字,预计十年内将联邦债务推高3-4万亿美元,使债务/GDP比率突破130%的历史高位;2)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富人群体(尤其是收入超430万美元的0.1%顶层)获最大减税红利,而低收入家庭将面临双重打击(食品券削减、医保覆盖减少等);3)连带产生全球性负面影响,包括削弱清洁能源转型(温室气体减排幅度缩水25个百分点)、增加拉美国家侨汇成本,以及推高长期利率挤压私营经济活力等。
  • 字数:4,300
  • 链接:https://t.zsxq.com/y5h1z(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7月1日,经过27个小时不间断的投票和辩论,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大而美法案”(OBBB)。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最具影响力的立法成果。众议院已于5月22日通过该法案的另一个版本,现在两院必须就最终文本达成一致,特朗普才能将其签署成为法律。(特朗普要求该法案必须在7月4日独立日庆祝活动前提交给他签署。)
参议院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在修改法案内容。在最终投票前的几天,多项预测报告显示,法案中未落实资金来源的减税政策与支出改革相结合,将扩大美国预算赤字,减缓长期经济增长,并损害最贫困美国人的利益。以下图表显示了具体影响程度……

7.[1133]共和党“大而美法案”争议焦点解析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6.30)
🏖️
按语:《华尔街时报》报道,介绍共和党在推动“大而美法案”过程中面临的核心争议点。包含:1)州税抵扣上限调整问题;2)医疗补助计划削减问题;;3)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问题;4)能源税收抵免取消问题。这些矛盾使共和党在7月4日前通过法案的目标面临挑战和变数。
  • 字数:2,100
  • 链接:https://t.zsxq.com/dWG5u(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华盛顿消息。共和党人希望在7月4日前将他们庞大的税收和支出法案提交给特朗普总统签署。为此,他们需要尽快解决围绕一些最具争议提案的长期分歧。
共和党在参议院以53对47席占据多数优势,但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汤姆·蒂利斯(Thom Tillis )和肯塔基州参议员兰德·保罗(Rand Paul)两位共和党人已经明确表示反对。众议院的席位分布也十分接近。
以下是这项大型法案中争议最激烈的条款,以及部分共和党人仍在推动的修改内容。
关于州和地方税抵扣(SALT)
参议院提出的方案将把州和地方税抵扣上限从现行法律规定的1万美元提高到4万美元。最高抵扣额将在2029年前每年递增1%,到2030年恢复至1万美元。这项关于SALT的修改将从当前纳税年度开始生效……

8.[1141]伊朗空袭暴露了MAGA运动的真实处境

  • The New Yorker(2025.6.27)
🏖️
按语:本文载于《纽约客》,探讨特朗普下令空袭伊朗核设施后,MAGA运动内部暴露的结构性矛盾:1)尽管媒体渲染各种“内战”,但运动核心仍然保持高度团结——在涉及伊朗问题上,传统鹰派(如马克·莱文)与克制派(如塔克·卡尔森)的争论并未动摇他们对特朗普的总体服从,因特朗普的个人权威仍是MAGA运动的粘合剂;2)特朗普能够感受的真正威胁来自外围新吸纳的、政治化程度不高、对特朗普缺乏狂热认同基础的支持者,他们将空袭视为对“美国优先”承诺的背叛;3)特朗普反复摇摆的态度(先支持政权更迭又改口停火)加剧了人们的信任危机,而轰炸伊朗,以及各种明目张胆的裙带/腐败行为又让逐渐与传统政客趋同,削弱了他对反体制人士的吸引力,作者认为这种隐性裂痕比公开冲突更具破坏性。4)更关键的不在特朗普任内,而在特朗普之后:即特朗普的政治究竟会如何影响他的继任者(如JD·万斯)——毕竟没有人像特朗普一样拥有对MAGA基本盘的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MAGA的分裂效应可能会在将来显现。
  • 字数:3,800
  • 链接:https://t.zsxq.com/ffX9p(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自唐纳德·特朗普今年一月重返政坛以来,一系列争议事件暴露了其MAGA运动内部的分歧,甚至导致核心成员疏远。这些争议包括:高技术工人签证问题(实际上这一争议在特朗普重返政坛前就已经爆发);决定对也门实施空袭;其政府官员将《大西洋月刊》编辑拉入关于轰炸也门的群聊后又试图推卸责任;关税政策;财政支出;将一名同性恋化妆师遣返至萨尔瓦多超级监狱等。其他争议还包括:特朗普接受卡塔尔赠送的豪华私人飞机;有关杰弗里·爱泼斯坦并非被谋杀而是自杀的阴谋论;以及认为爱泼斯坦犯罪档案未公开是因为其中涉及特朗普的阴谋论。
近期,关于MAGA内战的媒体讨论在美国是否应该轰炸伊朗核设施的问题上达到高潮。前福克斯主持人塔克·卡尔森反对这一行动,与两位支持者展开辩论:一位是现任福克斯主持人马克·莱文(Mark Levin),另一位是共和党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卡尔森在社交媒体热传的视频中指出,克鲁兹对伊朗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上周,随着以色列对伊朗发动袭击,特朗普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参与其中。MAGA阵营的知名人士如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担心,这样做可能导致特朗普运动严重分裂……

9.[1136]MAGA内战并没有结束

  • New York Magazine(2025.6.29)
🏖️
按语: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轰炸伊朗核设施后,在其支持者阵营“MAGA运动”内部引发的公开而深刻的派系分裂。主要内容包括:1)这次行动暴露了MAGA内部两个主要派别的对立:一方是以网络红人和部分议员为代表的“克制派”,他们反对卷入中东新战争,认为这违背了“美国优先”的竞选承诺;另一方是以传统新保守主义者和部分资深议员(建制派)为代表的“鹰派”,他们长期主张对伊朗强硬,支持政权更替。2)双方围绕以色列议题和美国介入程度的争论异常激烈,互相指责对方背叛了“真正的”MAGA精神。3)特朗普的接班人万斯属于克制派。4)尽管公开争论激烈,双方都明白影响特朗普决策的关键在于迎合其个人喜好和虚荣心,在提出各自主张时都打着特朗普的旗号。5)特朗普的决策过程深受其接触的媒体信息影响,而他主要看老一代人看的电视(福克斯新闻);年轻MAGA主要生活在社交媒体和播客的世界里,特朗普吸收不到他们的反战信息;6)这次分裂暴露了年轻一代MAGA对美国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传统教条日益增长的怀疑,以及对犹太人/以色列对美国外交与政治巨大影响力的排斥,预示该问题将持续成为阵营内部分歧的焦点。
  • 字数:4,200
  • 链接:https://t.zsxq.com/nuBKq(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作为特朗普时代的左派人士,我时常暗自羡慕“MAGA运动”的团结一致。虽然民主党人(理所当然地!)痛斥那些从不反抗总统、只会迎合其一时兴起的懦弱谄媚的共和党人,但我心底有个微弱的声音偶尔会说:“但人家的言论纪律确实厉害”一个政党如此不愿意公开批评其领导人的决定(无论这些决定多么愚蠢),这当然令人不安。但我内心那个小小的列宁主义者,却不禁要佩服MAGA骨干分子这种无情的自律。
怀着惊讶、沮丧和幸灾乐祸的复杂心情,我目睹了6月12日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科学家和军事领导人后,MAGA联盟内部爆发的公开激烈争论。这是该阵营首次出现明显裂痕。虽然之前也有过分歧(比如在堕胎问题上,以及特朗普最初支持的新冠疫苗问题上),但从未如此严重。“这是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右翼阵营出现的第一次真正分裂,”一位前政府官员在特朗普决定联合盟友轰炸伊朗月12日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科学家和军事领导人后,MAGA联盟内部爆发的公开激烈争论。这是该阵营首次出现明显裂痕。虽然之前也有过分歧(比如在堕胎问题上,以及特朗普最初支持的新冠疫苗问题上),但从未如此严重。“这是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右翼阵营出现的第一次真正分裂,”一位前政府官员在特朗普决定联合盟友轰炸伊朗前一周这样告诉我……

10.[1129]MAGA阵营因伊朗问题内讧的深层根源:犹太人、犹太教与以色列

  • Mother Jones(2025.6.27)
🏖️
按语:很有趣的一个文章,从一个特别的视角,分析了特朗普支持者(MAGA阵营)在伊朗空袭问题上产生内讧的深层原因。表面上一切都是围绕“美国优先”的政策分歧,实质上源于基督教神学的理念冲突,即基督教徒到底该对犹太人和以色列持什么态度。一派是“基督教锡安主义者”,坚信保卫以色列、犹太人回归以色列故土对于实现“末日预言”至关重要。他们认为以色列要在耶稣再临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认为犹太人将来要么该信基督教,要灭亡,反犹和亲犹一体两面。另一派是“基督教民族主义”,他们否定现代以色列的神圣性和犹太人的特殊性。认为基督教已经取代了犹太人和犹太教的地位。相反,在神学上对反基督的犹太人/犹太教持负面态度。双方在犹太人、犹太教的角色、末日进程理解上有根本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对美国中东政策(如轰炸伊朗)的立场分裂。这揭示了支持特朗普的基督徒群体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神学分歧。
评:最后,一切都将聚焦到犹太人身上,一派人(基督教锡安主义)将保护犹太人,另一派(基督教民族主义)则将试图清算犹太人在美国政治里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哪一派更加占优?可能是更加看重美国本土利益、宗教上更加世俗、更代表年轻一代的基督教民族主义。
  • 字数:4,300
  • 链接:https://t.zsxq.com/N3tWM(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本周六,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宣布美国轰炸了伊朗三处目标时,他的支持者群体出现了分歧。他最狂热的支持者中,比如前佛罗里达州众议员马特·盖茨(Matt Gaetz)和极右翼政治活动家劳拉·卢默(Laura Loomer),都对这一决定表示赞赏。但包括媒体人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强硬派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Candace Owens)以及特朗普前顾问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在内的其他人,从一开始就反对轰炸行动。卡尔森三月在X平台上向他1,640万粉丝发出警告:“对伊朗的轰炸行动将引发战争,而且将是美国的战争。别让那些宣传者欺骗你们。”
这场政治争论似乎可以归结为两种观点的对立:一种认为美国对外国盟友负有责任,另一种则认为特朗普的决定违背了他“美国优先”的竞选承诺……

11.[1127]特朗普选民开始动摇对特朗普的信任

  • Newsweek(2025.6.29)
🏖️
按语:该报道指出,特朗普核心选民群体对特朗普的信任有所侵蚀。1)伊朗空袭行动违背了特朗普“不干涉外战”的竞选承诺,引发基本盘对战争升级的担忧;2)共和党内分歧公开化(班农等MAGA意见领袖公开质疑决策,批评特朗普卷入海外冲突);3)尽管最后铁杆支持者大体仍追随特朗普,但民调显示其整体支持率下滑,独立选民疏离的趋势更是加剧。核心矛盾在于:特朗普追求的政策议程与选民的切身利益无关,尽管共和党选民对领袖十分忠诚,但他们对特朗普的信任也会逐渐透支并消亡。
评:特朗普对MAGA选民的个人影响力还在,选民还在给他机会。而特朗普也在不遗余力的利用选民已有的信任,坚信自己仍可把握全局。实际上,他透支的不仅是自己的信用,也是共和党的信用。后续,如果他没有实现竞选承诺,将让他的继任者和整个共和党遭到反噬。
  • 字数:2,800
  • 链接:https://t.zsxq.com/vm63L(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曾经是特朗普总统政治力量基石的基本盘,如今正显现松动迹象。
最新YouGov/《经济学人》民调显示(6月20-23日对1,590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在2024年投票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中,其支持率为83%,反对者占14%,净支持率为+69点,较上月的+80点有所下滑。该民调误差幅度为正负3.5个百分点。
上月民调进行时,特朗普尚未在周末对伊朗三处关键核设施实施空袭。作为报复,伊朗周一袭击了美军驻卡塔尔基地。虽然当天以伊达成停火协议,但紧张局势持续。以色列国防军随后指控伊朗违反停火并威胁打击德黑兰,伊朗对此予以否认。
局势急速升级凸显美国更深介入中东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反映出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演变轨迹——他曾承诺保护“美国核心利益”的同时避免海外“无休止战争”。空袭似乎引发了民意转向(包括共和党内部),多项民调显示对特朗普政策议程的支持度出现下滑……

12.[1143]共和党税改法案缺失了万斯的民粹主义主张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7.1)
🏖️
按语:本文揭示了美国副总统JD·万斯的民粹主义经济主张与共和党主导的“大而美法案”存在根本性背离:1)万斯担任参议员时力推的激进民粹经济改革(如5,000美元儿童税收抵免、惩罚性银行高管税等)在当前法案中被完全排除,转而延续共和党传统的供给学派减税路线;2)法案削减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等举措与其万斯先前维护弱势群体的立场直接冲突;3)万斯其他民粹经济主张,例如反垄断、监管大企业等,更加不如共和党主流。应该说,目前特朗普“大而美法案”与万斯早年倡导的政策原基本全相悖;4)作为副总统,万斯在名义上支持该法案,并在参议院投下关键一票,但其政策影响力实际受限于副总统职权边缘化及党内权力结构——传统共和党势力仍然主导立法议程,民粹基本盘仅获得“取消小费税”等象征性的妥协,MAGA的蓝领愿景与特朗普的裙带资本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评:人们之所以关注万斯,在于他是特朗普假定的接班人,他所倡导的民粹经济学不仅是驱动特朗普MAGA政治的原动力,在政治光谱另一侧(民主党/左翼)也有“对称”的思潮与运动力(民粹左翼/社会主义)。这一次万斯被迫支持“大而美法案”,实际上是对MAGA事业的一种背叛。2028大选,民主党也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他。
  • 字数:2,100
  • 链接:https://t.zsxq.com/RSDz7(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2023年JD·万斯进入参议院时,他支持了一系列提案。这些提案被认为反映了共和党一种新型的经济民粹主义。他主张对部分企业加,增加对家庭的支持,并愿意干预自由市场。这些主张在现代共和党中近乎异端。
两年后,一些专家指出,这位现任副总统的独特政策理念在当前国会推进的税收法案中已难觅踪影。
这份价值3.3万亿美元的共和党税收法案由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和党人共同制定,并得到政府支持。该法案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的减税政策,为各收入阶层的家庭提供了数万亿美元的税率减免……

13.[1142]硅谷寻找与万斯的契合点

  • The Information(2025.7.1)
🏖️
按语:本文聚焦美国副总统JD·万斯在硅谷与特朗普政府间的特殊角色:作为前风险投资人、潜在的特朗普接班人,他被科技企业视为白宫/MAGA运动的关键联络人。但万斯的立场充满矛盾性——既支持放宽AI与加密货币监管以促进创新,又严厉批评科技巨头的垄断与“觉醒资本”,主张强化反垄断执法。硅谷采用各种方法试图接近权力核心(例如进行政治捐赠、加入高价人脉俱乐部等)。万斯虽是新右翼智库的思想盟友,却刻意与利益输送保持距离,同时,在现阶段,万斯只能算是一个“苗子”,他在科技政策中的实际影响力始终受制于总统个人意志及派系博弈。
  • 字数:2,900
  • 链接:https://t.zsxq.com/LQchK(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内容摘要:• JD·万斯已经与OpenAI、甲骨文等公司高管会面• 硅谷人士视他为政府中的天然联络人• 关于在共和党内存在分歧的人工智能暂停研发提案,万斯保持沉默
过去一周,美国参议院就特朗普总统提出的“大而美法案”展开辩论。共和党内部因为该法案中一项条款产生分歧,该条款旨在阻止各州监管人工智能。Meta、Andruil和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公司力推这项条款。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也表示支持。但保守派评论员史蒂夫·班农等“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人士认为,这是在向渴望权力、企图审查保守派的科技精英妥协。密苏里州参议员乔希·霍利(Josh Hawley)等多名共和党议员也反对该计划……

14.[1130]极端男性气质主导美国外交政策

  • Foreign Policy(2025.6.27)
🏖️
按语:本文载于《外交政策》,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为一位女性政策专家,探讨了极端男性气质对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文章指出:1)极端男性气质以侵略性、情绪失控和冲动为特征,成为美国外交的驱动力。对伊朗的强硬突袭行动就是这种倾向的彰显;2)这种逻辑将国际事务简化为零和博弈,偏好先发制人攻击,淡化冲突风险,同时将外交手段、谈判、和解视为虚弱和无能的表现;3)这个趋势不仅存在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均存在,实际上是民粹右翼领导人崛起的驱动因素。阿根廷的米莱、匈牙利的欧尔班都是代表人物(文中没有提到另一位先驱:普京);4)作者认为,这和男性在教育领域落后、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心理健康状况恶化所导致的抱怨情绪与文化有关——心怀不满的年轻男性正在转向右翼。5)作者认为,男性气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导逻辑,其在外交上的后果是:冲突变得更加容易,合作变得更加困难,人类社会也更难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跨国挑战。
评:好像确实是这么个情况——无论是作者对男性气质主导的趋势的判断,还是对未来政策合作与冲突前景的预测。
  • 字数:3,200
  • 链接:https://t.zsxq.com/CpA8S(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在美国突袭伊朗行动前夕,《Politico》杂志报道称,国防部有个人对华盛顿的伊朗战略拥有超乎寻常的话语权。此人就是绰号“大猩猩”的美国中央司令部强硬派指挥官埃里克·库里拉(Erik Kurilla)。一位匿名前官员表示:“他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完全符合他们追求的‘致命性’形象。”该消息人士补充说,只要军事顾问们“表现得强硬好战”,国防部长皮特·赫格赛斯(Pete Hegseth)就很容易被说服接受他们的观点。
库里拉的影响力揭示了华盛顿当前战略重点的一个深层事实:在特朗普总统的第二任期内,极端男性气质(hypermasculinity)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逻辑。男性气质本身与领导力、力量和勇气等特质相关联,并无害处。但以侵略性、情绪失控和冲动为特征的传统男性气质则不然,这种特质已成为本届政府的驱动力。该政府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偏好先发制人的攻击,甚至特质已成为本届政府的驱动力。该政府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偏好先发制人的攻击,甚至不惜牺牲美国价值观……

15.[1128]特朗普想要怎样的世界?全球领导人都在捉摸美国总统的决策动机

  • Financial Times(2025.6.28)
🏖️
按语:本文描述了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表现的摸的外交风格。他行事出人意料(如突然空袭伊朗后又促成停火),政策反复无常(如质疑北约共同防御条约后又肯定联盟),让全球领导人和盟友捉摸不透其决策动机和原则。从他个人而言,特朗普更关注短期利益和国内政治效应,而非长期战略或意识形态。他的“不可预测性”迫使各国政府必须不断适应其变化多端的要求和行动。也可以让特朗普获得针对他国的某些战略、战术优势。
  • 字数:3,000
  • 链接:https://t.zsxq.com/WQw0u(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本周北约峰会在海牙召开前夕,美国的欧洲盟友们确实有理由感到担忧。
过去几天,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疯狂的局面,包括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显然没有心情客套寒暄 。
当他离开白宫前往荷兰时,对以色列和伊朗谈判僵局的不满让他爆出粗口。特朗普对记者说:“这两个国家打了太久,打得太过火,现在特么连自己在干什么都不知道了。”
然而,在峰会期间,这位总统的表现却出乎意料地打消了各方忧虑,使得这份自冷战初期就维系欧洲安全的条约得以延续。“当我坐在会议桌前时,周围都是很优秀的人,”特朗普周三在海牙闭幕记者会上表示,“这不是谁占谁的便宜。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要帮助他们保卫自己的国家。”……

16.[1139]美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主义困境、特朗普关税政策与美帝国衰落

  • Current Affairs(2025.6.27)
🏖️
按语:本文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 Wolff)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美国现状的访谈,核心观点包括:第一,他批判主流经济学通过复杂化概念掩盖真相,指出资本主义实为剥削制度——雇主通过支配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获利,而非教科书描绘的“公平合作”。资本主义历史上取得的各种大众福利都是资本家所反对的,由劳工运动努力争取回来的,第二,他揭示美国正经历帝国衰落周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反移民议程实为转移矛盾的表演,既无法解决经济困境(如持续十六年未调整的最低工资),更暴露了美国拒绝承认霸权终结的自欺欺人心态;第三,他驳斥反移民言论是“残酷骗局”,强调移民从事低薪劳动并非经济问题根源,右翼刻意将去工业化危机归咎于少数群体,以此分化工人阶级。沃尔夫主张,真正的社会主义应通过“工人合作社”等机制,消除雇佣关系中的权利不平等。教授谈话风格非常风趣,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 字数:11,600
  • 链接:https://t.zsxq.com/jyvJ8(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理查德·戴维·沃尔夫(Richard Wolff)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经济方法论和阶级分析研究著称。他现任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学荣誉退休教授,同时兼任新学院大学国际事务研究生课程客座教授。
他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解释了经济学是如何被刻意教授成一种混淆视听、掩盖权力与剥削真相的学科。他驳斥了资本主义带来繁荣的神话,指出这个制度实际上制造了动荡、不平等和危机。沃尔夫还冷静分析了美国霸权的衰落,批判特朗普的经济议程,并揭露反移民言论背后的经济谎言。
内森·J·罗宾逊(Nathan J. Robinson):你的许多著作标题都带有“理解”(understanding)这个词。你最初是学术经济学家,但近年来致力于帮助普通人理解那些常常令人困惑的神秘力量——即影响人们生活的经济力量。我想我们可以先谈谈你希望让人们理解哪些内容,有哪些核心观点……

17.[1134]为什么美国还在补贴化石燃料?

  • Current AffairsCurrent Affairs(2025.6.27)
🏖️
按语: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国持续补贴化石燃料的深层原因及后果。作者指出:1)当前清洁能源在成本与技术上已超越化石燃料,但美国的政治力量仍在扭曲市场;2)保守派以“自由市场”和“电网稳定”为名,通过立法强制扶持化石燃料产业;3)全球每年数万亿美元补贴实质阻碍能源转型,加剧气候危机;4)德国案例证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反而更可靠;5)气候危机紧迫性要求立即停止补贴化石燃料,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文章揭露了美国政策惯性背后的既得利益链条。
评:美国经济/美国社会本来就高度依赖传统能源,而国民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分野和撕裂也非常严重,相当大一部分人口群体本来就不相信气候变化一说。在这个情况下,发展新能源产业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共识和政治基础。而作为势力强大、根基雄厚的传统行业,化石燃料企业能够提供政治献金,影响和操纵政党,推动符合自己商业利益的公共政策。最终的受害者自然是美国的新能源产业,以及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
  • 字数:5,800
  • 链接:https://t.zsxq.com/v1YIN(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右翼人士关于清洁能源的标准说辞,往好了说是空洞无物,往坏了说是煽动愤怒。这些论调本质上都是老调重弹。他们总是声称:清洁能源成本太高且不稳定,无法满足美国人的需求;电动汽车和其他清洁技术没有补贴就无法参与竞争;能源转型会自然发生,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加倍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公开理由在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中表述得很清楚。该法案已经在众议院通过,目前正在等待参议院审议。从特朗普总统上任第一天签署的“释放美国能源”行政令中,他就极力强调这些观点。行政令指出:“繁琐且受意识形态驱动的法规阻碍了这些资源开发,限制了可靠廉价电力的生产”,并声称“释放美国廉价可靠的能源和自然资源符合国家利益”。但事实恰恰相反。化石燃料的使用实际上正在逐步衰退,现在需要依靠补贴和市场操纵才能维持主导地位。是时候我们停止提供这种优势了……

18.[1126]美国收入前10%的家庭,仍然感觉自己不富裕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6.29)
🏖️
按语:介绍美国高收入群体(收入前10%的上层中产)财务状况及认知的报道:1)尽管数据显示该群体近年来资产与收入显著增长,但飙升的住房、教育及生活成本不断稀释其实际的购买力;2)上层中产的生活方式(高端育儿、私立教育等)为这部分人群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3)相比顶级富豪,其投资资产有限,面临流动性限制,既无法获得底层援助,又无法达到财务自由,还要为了自己及子女守住阶层地位而维持开支,结果成为统计上富裕,主观上贫困的高端“夹心”阶层。
  • 字数:2,400
  • 链接:https://t.zsxq.com/GHtaF(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劳伦·菲克特(Lauren Fichter)和丈夫年收入约35万美元。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拥有自住房,还有一套度假屋用于Airbnb出租。三个孩子都参加俱乐部运动,全家经常在比赛后点外卖。
但明年儿子多尔顿上大学时,将不得不申请学生贷款并寻找奖学金。这对夫妇未能存够钱支付所有孩子的大学费用——以他们的收入水平,每个孩子每年学费通常约7.5万美元。
“年轻时我根本不敢想象能赚这么多钱,”47岁的菲克特说。但现在“感觉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中产家庭。”菲克特家庭收入已属顶层,为何仍不觉得富裕?……

19.[1125]美国经济在贸易战中逆势前行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6.27)
🏖️
按语:《华尔街时报》文章,分析了美国经济在贸易战压力下的复杂表现:1)尽管关税威胁与政策震荡持续,但经过前一轮的市场博弈,人们认为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会退缩,投资者对最坏情形的担忧缓解,企业维持投资与就业,消费信心小幅回升,经济表现出韧性;2)3)目前,美国政策重心转向常规立法程序,确定性相对增高;3)然而,消费疲软、劳动力市场走弱、物价上涨等结构性风险依然凸显,贸易战长期影响尚未完全释放。当前经济呈现出预期修正与隐忧并存的状态。
  • 字数:1,700
  • 链接:https://t.zsxq.com/SLMFv(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尽管特朗普总统仍在发出关税威胁,消费者支出持续疲软,中东局势动荡不安,但标普500指数却在周五创下历史新高。投资者或许不认为经济正在腾飞,但至少可以松口气——过去几个月担忧的最坏情况并未发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驱逐移民和联邦机构精简等措施虽然冲击了经济,但尚未造成致命打击。
标普500指数从2月的前高点跌至4月8日的2025年最低点,跌幅达19%。这波下跌源于市场担忧: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征收最高145%、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征收50%关税,可能推高通胀和利率,削弱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20.[1140]财政狂欢:岂止美国独有

  • The EconomistThe Economist(2025.6.29)
🏖️
按语:《经济学人》的文章,指出全球发达国家正集体陷入财政扩张困境:尽管经济持续增长且失业率低位,但美、法、英、德等国仍持续通过减税、发放福利补贴、增加国防投入等政策,扩大财政赤字,恶化财政状况。深层动因在于疫情后形成的救助惯性、通胀压力催生的民生补贴,以及政客应对民粹主义的短视策略。当前高利率环境与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形成双重挤压,使得这些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放缓叠加借贷成本攀升,可能触发债务危机临界点。文章认为,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财政狂欢,如同强制喂食的鹅肝生产,终将面临反噬。
评:文章未能点出,同时也不便点出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是这些国家的选举政治:政客为了取悦民众,获取选票,很容易倒向短期主义的民粹政策:一边减税、一边发放福利补贴。选举政治最后变成了赤字政治。而像美国这样享有货币霸权的国家,将让全世界一起承担其不负财政责任所带来的后果。
  • 字数:1,800
  • 链接:https://t.zsxq.com/ibDxD(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去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一数字可能很快会变得更大。特朗普总统提出的“大而美法案”正在国会审议中,该法案将永久延长2017年实施的减税政策,为服务业从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更多优惠,并增加对贫困儿童的补助。这项立法提案意味着未来十年将增加数万亿美元的额外借款。
特朗普的作秀风格引人注目,但美国并非个例。全球富裕国家的政府都变得越来越挥霍无度(见附件图表)。今年法国财政赤字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英国的数字也相差无几。德国政府将借款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加拿大的预算也正转向赤字。路易十四时期的官员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曾评论说,税收政策的本质是“用最少的嘶嘶声从鹅身上拔最多的羽毛”。如今的政府不再拔鹅毛,而是像制作鹅肝酱的工人一样,给鹅强行喂食……

21.[1137]如何判断西方汽车业真的陷入困境

  • The EconomistThe Economist(2025.6.26)
🏖️
按语:《经济学人》文章,从西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切入,看西方汽车产业面临的系统性困境。核心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统盈利优势正被颠覆,疫情后整车厂通过优先生产高利润车型重掌议价权,使供应商利润率持续承压;其次,行业技术转型带来双重挑战——电动车增速不及预期导致车企前期投资产能闲置,同时软件定义汽车趋势迫使供应商面临被边缘化为“低端硬件制造商”的风险;第三,供应链格局重塑,中国本土供应商随车企出海扩张,以及电池/电机等领域新兴企业的跨界竞争,加剧了市场挤压。这些结构性变化共同指向了西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暨更广泛的汽车产业)的业务困境及亟需转型的严峻现实。
  • 字数:1,600
  • 链接:https://t.zsxq.com/SlbMA(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来不如整车制造商引人注目。他们生产的仪表盘、悬架总成等零部件都隐藏在光鲜的车身之下。尽管如此,博世(Bosch)、大陆集团(Continental)和电装(Denso)等供应商的财务表现却经常超越其整车制造客户。然而如今,电动汽车的稳步崛起、软件重要性日益提升以及新竞争对手的出现,正在颠覆这些供应商的传统业务模式……

22.[1138]伊朗将走向何方?

  • Project SyndicateProject Syndicate(2025.6.30)
🏖️
按语:本文探讨了伊朗在经历以色列与美国联合空袭后的国家发展路径抉择,观点比较客观。核心议题聚焦于:1)战争虽未颠覆伊朗政权,但普通民众能否受益取决于政府后续政策走向——是选择军事化与意识形态强硬路线,还是转向经济重建与民生改善;2)战前伊朗已显现变革迹象,包括社会管控松动(如头巾法执行弱化)、佩泽什基安当选总统后启用改革派官员推动经济管理优化;3)当前伊朗面临根本性分歧:是效仿朝鲜模式,强化军事封闭体系,还是通过外交手段解除制裁实现可持续增长。这两种方向将决定伊朗能否平衡国防需求与民生发展之间的深层矛盾,避免陷入战时经济困境,并走向长期发展。
  • 字数:2,100
  • 链接:https://t.zsxq.com/6jEh0(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这场持续十二天的战争让伊朗与两个核大国以色列和美国兵戎相见,却也让交战各方都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来说,胜利宣言来得很快,其核心依据是该政权依然屹立不倒。尽管损失惨重且破坏范围广泛,但伊朗并未崩溃,没有发生叛乱,政权也没有更迭。
对许多伊朗人来说,尤其是海外反对派人士(其中一些人——从流亡的王储礼萨·巴列维到前武装组织人民圣战者组织(Mojahedin-e-Khalq)——公开为袭击叫好),如此大规模的打击行动似乎意在推翻政府。然而,考虑到是谁在呼吁反抗,起义始终不太可能发生——作为伊朗社会生活和专业领域中坚力量的都市中产阶级,绝不会为两个在该地区实施数十年压迫与暴力的外国势力揭竿而起……

23.[1135]俄罗斯为何与伊朗反目

  • UnHerdUnHerd(2025.6.30)
🏖️
按语:本报道对比分析了以色列在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中迅速取得制空权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以色列优于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表现(俄军长期无法掌握制空权):1)掌握制空权是达成整体军事目标的关键,具有极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没有制空权,很易陷入俄乌战争这样的消耗战僵局;2)以色列空军在质量、训练、创新及情报整合方面显著优于俄罗斯空军;3)伊朗防空系统陈旧、战略失误(依赖威慑而非防御)且准备不足,远不如乌克兰有效;4)以色列成功运用渗透及突袭(包括虚假情报、特种部队破坏和间谍行动)压制了伊朗,而俄罗斯则因乌克兰早有防备,丧失了战术突然性。此外一个因素是伊朗政府国内控制较弱,内鬼太多。5)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以色列能够高效攻击伊朗纵深目标,稳步扩大其优势。
  • 字数:2,500
  • 链接:https://t.zsxq.com/E1XQV(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
以色列对伊朗开战四十八小时内宣布,已经取得该国西部地区的制空权——其中包括德黑兰上空。以军战机不再依赖昂贵的远程导弹,而是直接从伊朗领空投下炸弹。
这一战绩,连规模庞大的俄罗斯空军在乌克兰三年半的战争中都无法实现。俄军自2022年2月没能迅速占领乌克兰首都基辅后,就陷入消耗巨大的堑壕战,承受惊人损失,制空权缺失正是关键原因之一。
周日,以色列持续扩大优势,宣称摧毁了伊朗西部数十枚防空导弹,并击毙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情报部门负责人及其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