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相关的非外伤性脾破裂 | 病例分享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16岁。既往体健。主因急性腹痛、呕吐、腹泻和全身症状持续 24 小时于急诊就诊。本次就诊前5天,患者出现咽部红斑及右侧颈后淋巴结病变。患者疑似病毒性胃肠炎,接受门诊治疗。24 小时后,患者因急性腹痛伴出汗和心动过速返回急诊科,在急诊等候区,患者经历一次近乎晕厥发作。生命体征提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腹部体格检查显示广泛性疼痛,主要集中在左上腹,伴有肌卫、感觉过敏和痛觉过敏。实验室检查显示 I 级正常红细胞性贫血(Hb 10.4 g/dL)、白细胞增多(WBC 12.88 cells/µL)、天冬氨酸转氨酶(162 U/L)、丙氨酸转氨酶(282 U/L)和碱性磷酸酶(282 U/L)升高。


腹部CT扫描(图1)显示腹腔内游离液体和脾周围血肿。


图片

(图1 CT检查,箭头示脾区低密度区,与脾周血肿一致


考虑到患者的情况,遂转入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排出腹腔积血 500cc。探查腹部象限未见肝脏、结肠、胰腺、小肠或附件异常。探查脾脏时,观察到缺血斑块、活动性出血和囊破裂。行脾切除术,标本送至病理科。术后患者继续住院观察3天,临床好转后出院。


在患者随访中,组织病理学结果和EB病毒(EBV)血清学结果显示 EBV 感染,可能处于缓解期或活动后期。证实了急性EB 病毒感染与非外伤性脾破裂相关。


分析讨论


非创伤性脾破裂(ASR)可由多种情况引起,包括肿瘤、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医源性或药物原因等。感染性疾病是第二位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和 EBV。由 EBV 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通常是自限性的,但可导致罕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 ASR。


EBV 是一种广泛播散的疱疹病毒,通过易感者与无症状EBV 排出者之间的密切接触而传播。EBV 几乎可影响所有脏器系统,如肺炎心肌炎胰腺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肌炎、肾小球肾炎和生殖器溃疡等。在 EBV感染中,由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广泛浸润,脾脏体积和脆弱性增加,使其容易自发破裂。


脾破裂最常见的症状是左上象限的急性腹痛,由于出血引起的膈肌刺激,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尖。脾破裂的另一个指示性征象是balance征。提示脾破裂的其他临床体征还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腹膜刺激和腹肌紧张。


对于脾破裂的病因诊断,有多种血清学检查,如单滴试验和 EBV特异性抗体。单滴试验是 EBV感染的一种特异性诊断试验,通过乳胶凝集或红细胞检测来检测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为阳性时对EBV 感染有诊断意义,不必进行进一步的EBV 特异性抗体检测,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超过 25% 的病例在第一周内检测出假阴性,因为嗜异性抗体滴度可能需要2-5周才能达到可检测的水平。针对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的疑诊患者有时需加测EBV 特异性抗体,针对衣壳抗原的IgM 和IgG 抗体诊断急性IM 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IgM 衣壳抗原抗体提示可能出现急性EBV 感染,当出现IgM 衣壳抗原抗体且无IgG EB 核抗原抗体时诊断最为明确。血液或血浆PCR 分析也可对EBV-DNA 定量分析。


IM 自发性脾破裂的处理方法与外伤性脾破裂相似,可以采用强化支持治疗和保留脾的非手术方法,也可行脾切除术。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脾切除术仍然是必要的。有许多病例报告在密切的临床观察和影像学随访下成功地保守治疗脾破裂。保守方法包括介入放射技术,如脾动脉栓塞或部分脾切除术。脾切除术后,需要接种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疫苗。


EBV 感染有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可能,鉴于诊断延误的潜在风险,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这种罕见的并发症。当 IM 患者出现突发腹痛、腹膜刺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迹象时,应高度警惕。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腹部 CT扫描,在脾破裂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破裂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保守治疗越来越多地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而脾切除术仍然适用于不稳定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对于急腹症和近期罹患 IM 的患者,尤其存在脾肿大时,应将ASR作为鉴别诊断。


参考资料:

1.Gamón Briseño D, Luna Sada A,et al. (June 30, 2025) Atraumatic Splenic Rupture Associated With Epstein-Barr Virus: A Case Report. Cureus 17(6): e87030.

2.王雯舒,杨桂彬.EB病毒感染所致自发性脾破裂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2,31(0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