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罕见达成一致,前总统布什和奥巴马接连出来劝特朗普,不要关停国际开发署,但特朗普心意已决,而这么做反倒给中国帮了大忙。
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国际开发署不再对外提供援助。特朗普政府就此正式关闭了运营六十多年的机构。鲁比奥表示,这个机构的项目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自冷战结束后就没什么成果,还加剧局势紧张,反美情绪高涨。
特朗普老早就想对国际开发署下手了,1月就职时就说,要暂停所有对外援助90天。2月派鲁比奥兼任代理署长,特朗普政府开始推动机构关闭,之后试图将其改组并入美国国务院。
这一举动触动了美国两党的神经,共和党与民主党都站出来反对,前总统布什和奥巴马罕见地联手抨击特朗普。奥巴马直言,这将是“一个重大错误”“一场悲剧”。但无论有多少人想阻拦,特朗普政府最终还是成功了。
就国际开发署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关闭它的损失的确不小。虽说特朗普政府将它的功能并入美国国务院,但无论是国际开发署还是美国国务院都在缩小规模,因此美国对外援助的规模必然会缩小。
当然,国际开发署也不止援助这么简单。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活动多种多样,包括食品医疗援助,以及某些国家的基建项目。表面上,它是美国国力的体现,向全世界展现它的友好和力量,但深层下,这些援助都或多或少带有西方或者美国的意识形态。
无论参与项目的员工出于什么目的,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文化的传声筒,美国夺取了世界舆论以及世界国家软实力的主导地位。更不要说,它原本是冷战的产物,曾是美国政府杜鲁门布局的一环,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拉拢第三世界国家,避免它们倒向苏联,最后在1961年正式成立。
也就是说,它的诞生就带有政治底色。冷战结束后,它的目标只是改变了,任务没有结束。国际开发署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展示美国有多先进,并守护美国的舆论霸权。在针对中国方面,它可不含糊。
比如在中国资助非政府组织,但宣传一些抹黑中国的思想,并在第三世界国家里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给中国的合作添堵。国际开发署从对抗苏联,逐渐转移成对抗中国。
现在国际开发署正式关闭,就算还有援助项目,也会比原来减少很多。特朗普政府的目标很明确,在他看来属于浪费,没法立竿见影的项目都该砍掉,只保留能给美国带来直接利益的东西。
所以两党才会竭力反对,因为这种退出就如同关闭“美国之音”,削弱美国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创造出舆论真空。
随着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真空会成为中国的机遇,能向世界直接展现出中国的模样。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会变得更容易,中国的国家安全也间接得到提升,因为渗透能力下降了。
说得更远更广一些,以后世界的声音或许就不再是西方世界主导了。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但主流的声音却在欧洲和北美的四十多国里打转。广大南方国家一直被牵着走。现在美国在收回自己的手,欧洲也普遍不太行,这削弱的是整个西方世界。
世界很可能处于一个拐点,未来在中国的带领下,发展中国家会成为舞台的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