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一个小区的赵某与刘某,因一次倒车不慎引发的碰撞伤了和气。事故后,刘某虽主动探望照料尽显邻里温情,但双方在2万余元赔偿金额上始终僵持不下,赵某将刘某诉至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关键转折点在于一份由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报告为模糊的争议提供了客观标尺。这份“硬核”依据,结合双方念及邻里情分的“软性”互谅,最终促使这对昔日好邻居在法官主持下达成和解。法官表示,这场纠纷的化解展现了司法鉴定明晰权责的力度与邻里间互谅互让的温度,法律与情理共同守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纽带。
据槐荫法院案件介绍,市民赵某与刘某系同小区居民,2024年11月,刘某驾驶车辆倒车时,因操作不慎,将赵某碰倒致伤。由于双方对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赵某将刘某诉至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损失共计2万余元。
审理过程中法官了解到,双方平日关系融洽,且事故发生后,刘某当即携妻子前往医院探望,不仅送上营养品,更在医院悉心照料赵某一下午,这份邻里间的主动担责与温情关怀,让法官感觉到双方关系有缓和的余地,如果能够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不仅能一次性化解双方的矛盾,还有利于维护双方来之不易的邻里和谐关系。
因双方对伤情损失金额分歧较大,首次调解未能达成一致。为明确责任与损失范围,经当事人申请,法院依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鉴定报告为争议解决提供了客观依据,让模糊的赔偿诉求转化为清晰的事实认定。有了鉴定结果,赵某不仅认可了刘某事故后积极弥补的态度,更念及邻里相处的情分,主动提出对赔偿金额作出让步。“都是一个小区的,他也诚恳认错了。”而刘某亦当场致歉,承诺承担赔偿责任。最终,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矛盾得以化解,邻里关系在法律与情理的交融中重归和睦,实现了定分止争。
在槐荫法院法官刘扬军看来,本案中,司法鉴定为责任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而邻里间的互谅互让则为纠纷化解注入了柔性力量。从首次调解未果到依托鉴定报告明晰权责,再到基于人情暖意达成和解,不仅展现了司法程序的严谨性,更诠释了“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既明法析理,也守护了邻里温情,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记者:李震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