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港股福莱特玻璃股价一度飙升10%,报9.7港元,创下一个月新高。同一日,信义光能涨幅超过8%。市场反应看似热烈,背后却是光伏玻璃行业一场无奈的自救行动——集体减产。
据上海有色网(SMM)消息,为破除“内卷式”竞争,近日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7月开始集体减产30%,此外部分玻璃企业堵口计划开始增多,预计后续国内光伏玻璃供应量将快速下滑,国内供需失衡的状况将获得改善,预计7月国内玻璃产量将下降至45GW左右。
这场行业性的自我调整,核心原因在于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过去几年,在行业高景气度驱动下,光伏玻璃产能经历了显著扩张。然而,近期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增速有所放缓,导致市场需求增长未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供需错配之下,光伏玻璃价格持续承压,行业库存压力不断累积。面对这一局面,主要龙头企业不得不选择联合减产,部分生产线进入冷修状态。光伏玻璃生产的特殊性——需要连续运行且冷修重启成本高、周期长——使得这种减产成为企业在供过于求困境下的艰难选择。
更深层次看,行业还面临技术迭代与政策调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双面组件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对更薄的玻璃产品需求增加,但新产品良品率的提升需要时间。更具颠覆性的是钙钛矿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兴起,其组件结构对传统光伏玻璃的需求量显著减少,甚至可能转向使用普通玻璃,这给现有光伏玻璃企业带来了长期结构性挑战。
另一方面,新能源政策也在转向,相关部门明确要求新建项目上网电量逐步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告别固定电价模式。这增加了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新增装机的积极性,进而传导至上游玻璃需求。
减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光伏产业链调整的一部分。上游硅料环节同样因价格下跌、亏损加剧而出现明显减产。终端项目层面,部分大型集中式电站项目延期或终止的消息时有传出,一些高调宣布的制造基地投资计划也宣告搁置。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也面临并网消纳等技术性挑战,部分地区因配套不足导致的间歇性弃光问题重现,影响了投资热情。
这场由供需失衡引发的集体行动,标志着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开始。业内普遍预期,这一轮洗牌将加速行业整合,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面临出清风险,运营困难和商业纠纷事件有所增加。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正积极寻求出路。技术突破是方向之一,例如探索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超薄柔性玻璃技术,以开拓新的应用场景。市场多元化也是关键策略,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的增量来源,尽管欧盟等地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增加了出口成本,但也倒逼着企业加速绿色转型和全球化产能布局。
光伏玻璃巨头们的集体减产,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面对挑战的主动应对。股价的短期反弹反映了市场对龙头企业度过寒冬能力的认可,但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性调整与重塑才刚刚拉开序幕。阵痛之后,具备技术实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企业,有望在行业新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