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快来看!现在的初中课堂简直像漫威片场:吉祥物智斗塑料怪,垃圾箱秒变“再生金矿”,更绝的是——他们竟把塑料瓶做成火箭发射上了天!一起看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的学子如何化身“无塑研究员”,将生态难题变闯关任务——
你见过会“咻”一声冲上云霄的塑料瓶水火箭吗?在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的绿茵场上,一群“无塑校园研究员”正用自制的“生态火箭”划出炫酷的抛物线。你以为这是科幻片特效吗?不!这是水果湖第二中学《碳探娃的生态课堂》中出现的名场面。当生态教育遇上科学创变工程,课堂居然能这么燃到“飞起”。
从“塑料围城”到“破局行动”:
让知识自己“活”过来
生态课堂一开始,同学们表演的科普剧《塑料家族大揭秘》就迅速引爆全场,课程吉祥物“碳碳”和“慧慧”就被张牙舞爪的塑料怪物追得满场飞。当两个吉祥物跌跌撞撞闯进塑料垃圾堆成山的虚拟校园时,初二(3)班的李同学惊呼:“原来我昨天用掉的塑料瓶,如果被随意丢弃,可能在土壤里要呆500年!”——这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正是生态教育的“破冰密码”。
精心设计的“思维链闯关”让学习变成侦探游戏:塑料制品上的三角标是什么密码?班级垃圾桶里藏着多少“可再生宝藏”?学生们化身“塑料特工”,用手机APP扫描校园垃圾箱,用图像识别技术给塑料制品“上户口”,把枯燥的PET、PP材料特性加工成酷炫说唱,连保洁阿姨都踩着节拍拖地:“5号聚丙烯,耐热第一名!”
企业研学到水火箭挑战赛:
把课堂搬到生产线
当同学们走近企业生产线,眼前的场景引起惊呼:回收的PET瓶经过“魔法熔炉”,竟能变成休闲装、环保袋!工程技师现场讲解“塑料重生术”:“当温度达到270℃时,它们会像麦芽糖一样拉丝哦!”学校《研学手册》上的“灵魂之问”引发头脑风暴:“不能回收的塑料去哪儿了?”“为什么彩色塑料瓶再生价值低?”——答案就藏在生产线的轰鸣声中。
最震撼的环节当属“创变工坊”。同学们把可乐瓶改造成水火箭,物理老师也借此机会把握教学契机科普牛顿第三定律、空气动力学、压力等基础科学原理:“尾翼倾斜5—6度,使水火箭在飞行中旋转起来,动力更加稳定!”随着“3、2、1”的倒计时,二十多枚“生态火箭”呼啸升空。初二(1)班设计的双舱式火箭实现了二级分离,也收获了工程技师点赞。
专家混搭的“魔法配方”:
让教育发生化学反应
“三维驱动模式”是生态课堂背后的核心。课堂上使用到的读本主编化身“生态侦探”导师设计闯关任务;科创讲师带着学生玩转热熔枪、3D打印笔;工程技师则抛出真实案例:“我们每天处理50吨废塑料,你们的方案能落地吗?”……这种跨界混搭,让知识像乐高一样自由拼接。
塑料瓶在同学们手中摇身一变,变身污水净化器、改装为简易灭火装置、升级成净水黑科技,校园提案大赛里更是冒出一个“无废校园银行”的金点子——用回收废旧塑料瓶行动兑换碳积分,带动身边的人参与“武汉碳普惠”,助力城市绿色治理。
当塑料瓶遇见火箭:
教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课程结束时,每位同学都捧着一支特别的“结业证书”——改造后的水火箭。“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当生态危机变成闯关任务,当塑料瓶化身航天器材,学习便不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点燃创变的火种。
在这群“无塑校园研究员”手中,零废弃物改造,资源循环使用的终极浪漫,就是冲破云霄,划出一道绿色宣言。
(作者朱翠兰系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生态科技教研员;付勤系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