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发表预测,乌克兰可能在未来六个月内达到军事与经济的极限。
不到24小时后,俄罗斯方面宣布已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地区。这一连串事件揭示了乌克兰在战场与国际援助领域面临的双重困境,也引发了对未来局势的广泛关注。
乌克兰目前的处境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一方面,财政压力巨大。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透露,乌克兰近日从加拿大获得约17亿美元援助,今年以来累计收到约176亿美元。
然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而非欧洲国家的直接财政支持。这种特殊援助方式凸显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问题的态度转变。
欧洲经济复苏乏力,财政承压严重,已难以负担大规模援助。与此同时,美国对俄乌冲突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尤其在伊以战争爆发后,外交资源被重新分配。
北约峰会上,美国对乌克兰问题几乎未表态,这一信号表明,美国正在试图“抽身”俄乌战局。
另一方面,乌克兰在战场上持续失利。6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战报称,过去一昼夜俄军歼敌1350人。
7月1日凌晨,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宣布,卢甘斯克地区已被俄军完全控制。这一胜利对俄罗斯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巩固了顿巴斯地区的战线,还为后续攻势铺平了道路。
克拉玛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等地将成为俄军下一步的目标。而对乌克兰来说,东部战线的失守意味着防御压力进一步加剧,战场局势愈发不利。
国际援助的减少与战场失利密切相关。美国曾是乌克兰的主要支持者,但目前其援助力度明显减弱。
欧洲内部也出现分歧,部分国家主张继续援助以保住地缘战略信誉,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推动和谈,以减轻自身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国际支持逐渐削弱,孤立感愈发明显。
未来六个月,乌克兰局势可能出现多种变化。若国际援助继续减少,乌克兰的战斗力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更多领土的丧失。
部分欧洲国家可能加大推动和谈的力度,这将迫使乌克兰在谈判中做出妥协。而如果战场局势持续恶化,乌克兰可能面临更深的战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