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国际舞台上,一个来自中国江苏淮安的小村庄——淮阴区淮高镇刘河社区,以其鲜活的民主实践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6月19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59届会议之“人权与国际发展权”主题边会上,东南大学法学院易波副教授将这里的故事娓娓道来,向世界展示中国式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人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扎根乡土的民主基因:让每个声音都有回响。走进刘河社区,70米长的镌刻足迹的宣传廊如同展开的民主长卷。人大代表走访群众的照片、解决民生难题的案例,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老报新声学习点里,泛黄的报纸、带着岁月温度的选民证,串联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脉络,让民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你呼我应”实践站更是将民主嵌入生活肌理。刘河社区围绕赤松茸特色产业打造的“搭把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站,成为群众与代表的连心桥。在这里,村民们讨论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的声音,通过代表们的努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去年,在代表们的推动下,村里引进冷链物流设施,赤松茸损耗率下降40%,户均增收超万元。
刘河社区老报新声学习点(孙晓敏 摄)
创新机制的民主实践:让治理焕发勃勃生机。刘河社区独创的“三五”工作法,构建起党委领导下村支“两委”、人大代表、选民代表、选民共同参与的立体治理网络。民主选举选出“当家人”,民主协商聚起“金点子”,民主决策定好“路线图”,民主管理织密“责任网”,民主监督筑牢“防火墙”,五大环节环环相扣,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数字赋能让民主更便捷。“码上见代表”小程序24小时在线,群众扫码就能提交诉求;“积分银行”将参与社区事务转化为可兑换的积分,激发群众自治热情;“选民议事会”上,从健身器材安装到社区规划,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这些创新举措,让民主既充满“泥土味”,又洋溢“科技感”。
刘河社区赤松茸喜获丰收(孙晓敏 摄)
硕果累累的民主答卷: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曾经,农具无处安放、道路破损等问题困扰着刘河村民。如今,通过“选民议事会”,村里统一设计建造阳光房,既解决储物难题又美化环境;借助“与民同行”代表小组议政机制,破损道路得到修缮,群众出行安全无忧。在产业发展上,“稻菇”轮作项目通过民主决策突破瓶颈。从种植方案到销售渠道,群众全程参与,最终实现赤松茸亩产超3000斤,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带动26户家庭走上致富路。
从联合国讲坛到田间地头,刘河社区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民主,是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当“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治民享”成为生活常态,中国式民主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乡村大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供稿单位:淮安市淮阴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