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郊区:“志愿橙+夕阳红”绘就乡村互助养老新图景

身着“志愿橙”马甲的低龄老人穿梭在乡间小道,为行动不便的高龄长者送去热饭、陪他们唠家常……在安徽铜陵市郊区,一幅温暖的“志愿橙+夕阳红”互助养老画卷正徐徐铺展。近年来,铜陵市郊区以省级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专业支撑、多元参与”的互助养老模式,打造“悦夕养”特色服务品牌,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有效路径,2024年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二批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

图片

郊区老洲镇罗墩村志愿者走访辖区特殊老人。罗辉摄

“一出一引”筑牢根基,政策专业双轮驱动

“政策‘出’实招,专业‘引’活水。”郊区通过“一出一引”策略,为互助养老服务夯实基础。郊区制定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以老洲镇高沿村互助养老经验为示范,明确区民政局、乡镇办、村委会等各方职责,首期投入近50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区互助养老发展绘制清晰路线图。同时,引入郊区禾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核心运营力量。该机构组建专业团队,历时3个月深入全区近30个行政村,通过300余份问卷调查、100余户入户走访,精准识别出农村老年人六大核心服务需求。此外,禾创社工联合多方力量编印《农村互助养老志愿者实务手册》,开展专题培训,2025年首场培训吸引乡镇办、村及志愿者约100人参与,并统一设计“悦夕养”品牌标识与“志愿橙”志愿者服装,提升服务辨识度与凝聚力。

“两级体系”立体支撑,惠民服务通达万家

郊区构建起“区级统筹指导、村级落地服务”的两级实体化平台。区级互助养老指导中心作为“智慧中枢”,集指挥调度、资源整合等五大功能于一体。中心链接民政、卫健等部门及爱心企业资源,为老人提供义诊、适老化改造等服务;依托“悦夕养”服务平台分析数据,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还制定服务规范,定期督导村级站点。在村级层面,郊区首批7个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协作点已在老洲镇、周潭镇等地落地。这些站点依托村养老服务站设立,设有日间休息室、文娱活动室、助餐点等功能区。灰河乡太阳村站点每月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血压测量服务;老洲镇罗墩村的共享厨房成为老人交流情感的纽带,大家自带食材,共话家常,暖意融融。

“三方联动”凝聚合力,激发乡村养老活力

郊区探索出“民政牵头、村委主导、社工督导”的协同机制。村党组织将互助养老纳入重点工作,村书记亲自抓,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动员党员、低龄老人、返乡青年等加入志愿者队伍。同时,协调本村资源提供赞助或积分兑换支持,并将互助养老与文明乡风评选结合,营造孝亲敬老氛围。民政部门发挥“护航者”作用,精准传达政策精神,严格监管专项资金使用。专业社工机构则运营区级指导中心,为村级站点提供培训、督导,链接心理咨询、律师咨询等外部资源,并总结推广优秀案例,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四个标准”规范引领,保障服务长效发展

为确保互助养老服务规范化、可持续化,郊区制定“四个标准”。党建引领方面,明确村党组织责任,将互助养老作为基层党建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资源达标方面,每个站点建立不少于15人的核心志愿者队伍,并保障固定服务场所。服务内容上,统一提供特殊困难老人摸排、巡视探访、生活照料等六项“规定动作”,鼓励各村结合实际开展“自选动作”。积分激励方面,推行全区统一的公益积分制度,志愿者可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物资,或参与“时间银行”实现代际互助,积分情况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目前,郊区已建成7个标准化村级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协作点,发展志愿者120余人,低龄老人占比达70%,累计服务老年人超1000人次。未来,郊区将深化试点成果,探索积分跨村通兑、“以老助老”与“村企共建”结合模式,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并培育村级养老合作社,增强服务自我造血能力,奋力书写“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温暖篇章。(洪婧 朱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