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未来和科学合理的电瓶车管理策略

城镇化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了第四代住宅的概念,并在一部分区域付诸实践。

如果想知道城镇化的未来,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清楚明白地了解,城镇化的现在是怎样的?

目前可知的,大约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干净整齐,一看就特有国际范儿。在深圳福田、南山的某些地区,你能看到的,大概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住在哪里?如你所知,一小部分居住在邻近的、同样的高楼大厦里,剩下的大部分,下班之后得回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城中村。

另一种是一座城市里很少有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大多数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离地面不到一米远。

前一种情况出现在东亚、东南亚的大多数城市里。后一种情况在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区域,我们比较鄙视,统称其为大农村。

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这种城镇化,我们以前用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得到过各地的建成区人口密度。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跟很多网友关注的加沙相比,我国很多城市的居住密度,是要明显高于加沙地区的。

但《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不再收录建成区面积和城区人口等数据,所以我们需要用新的指标,来衡量城镇化的现状。

在《2023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使用人均道路面积来描述城镇空间里,人与人的出行距离。

下图收录了全国地级城市(市辖区)的人均道路面积,自治州、地区等机构,使用地级机构驻地所在县级市数据。

图片

在这组数据里,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只有5平米,深圳8.3平米,北京8.9平米,广州15.5平米。

有意思的是,网红城市鹤岗、大城市铁岭和一线城市东莞,这一指标分别是11.5平米、12.1平米和12.2平米。

看起来,这组数据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关系不大,所以排名全国前五的城市,陕西咸阳和吉林通化,分别是5.3平米和8.2平米。

与之相反的是,一般家用小汽车的占地面积大约为10平米。所以在上海,如果每两个人拥有一辆汽车的话,上海的道路将完全被小汽车覆盖。

现实并没像如果的发生,但也差不了多少。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2480万人,汽车保有量550万辆,如果算上汽车与汽车的安全行车间距(三倍于汽车占地面积),如果这组数据是准确的话,上海的道路已经基本被汽车覆盖了。

人均道路面积8平米的深圳和北京,人均道路面积15平米的广州,看起来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这些城市非机动车道上密集的电瓶车,某种程度上表明,实际情况可能比数据还要糟糕。

在一个城镇化模式为高居住密度的区域,可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但可惜这并不包括公共交通。

作者听到但未经证实的消息是,在深圳,一线公交车司机们的待遇,已经很久没有上涨过了,但这仍阻挡不了公交线路亏损的现状。

类似的情况,你可以在几乎所有城市的市内公交车线路上找到,即随着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越来越多,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但公交车盈利能力却在持续下降。

电瓶车的出现,似乎完美解决了高居住密度模式下的绝大多数出勤需求,而且是以极低成本实现了从门口到门口的无缝衔接。

这是4亿辆电瓶车(比机动车多出近5千万辆)存在和快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在现有模式下,实现从高楼大厦到大农村的转型,在半个世纪内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当然,如果商品房普遍只有三十年寿命,倒也可能很快实现)。

所以,我们需要面对高居住密度模式下的城市生活,是家家户户三辆车,然后将道路堵死,还是允许电瓶车的存在和上路,答案是清晰的。

如何规范电瓶车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显然多加的雨棚、整车重量、整车高度、电机功率和电池容量等指标,都不是关键因素。

完善的电瓶车保险制度、宽松的道路和规范的骑手,才是高居住密度模式下唯一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