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场无数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撞击命运大门的大考。
而今年放榜后,一则“女孩考288分全家欢呼”的视频,掀起了诡异的波澜。
甚至人民日报也卷入其中,引人唏嘘。
288分的“完美演出”
分数公布当晚,女孩一家面对288分的成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欣喜。
妈妈对着镜头激动:“我女儿高考288,但我不怕你们笑话。”
爸爸全程咧着嘴,女孩蹦跳着拥抱父母,“幸福”感溢满屏幕。
在满屏的“高分”“状元”中,此视频不啻清凉菩提,让人倍感舒爽。
视频也迅速传播,各大媒体纷纷转发。
人民日报也下场了,评论“288分不代表她的人生只有288分”。
一时间,“分数没那么重要,孩子幸福才是关键”“高考不是唯一出路”等如一股股清流,满屏都是。
缺什么就歌颂什么,怕什么就强调什么。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
但很快,事情出现惊人反转。
有网友扒出,女孩妈妈是一位深谙流量运作的“老玩家”。
高考成绩公布当天,她一口气连发5条“女儿288分全家欢呼”的视频。
爆火第二天,便拉着女儿火速开通账号,开启长时间直播,各种礼物打赏不断。
这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显然是一场精心预谋的炒作。
舆论压力下,人民日报连夜删除了视频,可闹剧早已在网上发酵。
这场用高考分数当筹码的流量赌局,彻底现了形。
公信力的代价有多沉重?
顶尖媒体宣扬“分数不重要”,合适吗?
人民日报作为国内顶尖媒体,无疑具有强大的导向性。
其转发视频的初衷,应该是想告诉年轻人: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人生。
但在现实语境下,却容易给人一种“分数没那么重要”的误导。
但是,悖论来了。作为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高考分数如果不重要,为何无数学生为了一分两分拼死拼活?
为何“县中的孩子”的生活如此“惨烈”?为何复读生的比例每年不断上扬?
要知道,在河南,700分可能上不了清北;在山东,500分可能连本科都够不着,无数考生梦碎大学门。
凌晨五点背单词,深夜刷题到手指起茧变形,这些努力比不上一场炒作?
严肃媒体为博眼球的内容背书,失去的不仅是公信力,更是无数普通人对“奋斗意义”的信仰。
“考288靠直播大赚特赚,考600大学毕业做牛做马”?
这一评论虽略显极端,也道出了当下社会部分年轻人的困惑。
某短视频平台上,初中辍学的网红靠着“土味剧情”年入百万,而985毕业生挤破头进大厂,还要忍受996的压榨。
“小镇做题家”寒窗苦读考上名校,毕业后却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不上直播带货的 “素人”。
针对某地小学生的一次调查,结果高达80%的孩子的梦想是成为网红。
微博调查显示,6成应届毕业生就业时会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职业。
当流量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正在崩塌。
无数年轻人陷入怀疑:我们拼命翻越的山,真的还有意义吗?
当神圣考场沦为流量提款机
高考是万千学子公平的上升通道,是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
可如今,有人把高考分数当作流量密码,把严肃考场变成炒作舞台。
这种行为,是对千万考生十年寒窗的嘲讽,更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
教育的意义究竟是培养人才,还是沦为赚钱手段?
如果靠哗众取宠就能获利,谁还愿意坐冷板凳?
当教育沦为流量游戏,毁掉的不仅是个别学生的价值观,更是整个社会向上的动力。
拨开迷雾森林
在这场闹剧中,充斥着媒体的“失察”、流量的“疯狂”以及价值观的“扭曲”。
人民日报的急切下场,有宣传正能量的使命感,也有饥渴的驱使。
毕竟在泥沙俱下中觅一股清流太难得了!
而这份善意恰被流量利用为炒作的工具。
上一次翻车是“姜萍事件”,人民日报自信满满下场,同样以删除视频收场。
回头看看,还是网友“人间清醒”。
事出反常必有妖!谁家会因为288分,大搞庆贺?!
想起毛主席对吴冷西谈话《记者头脑要冷静》里面这段话……
流量热点很迷人,也容易让人失了心智,忘了初衷。
流量的泡沫再绚丽,终将在现实中破碎。
教育的道路再艰辛,却能通向真正的远方。
媒体不能成为流量傀儡,社会不该让投机取巧战胜踏实奋斗。
真正的人生赢家,必须是那些脚踏实地、永不言弃的追梦人。
别让流量泡沫,淹没真正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