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宁波材料所Angew:梯形聚合物,解锁3.8V高压电池!

非金属电池的电压困境

随着锂资源短缺与回收难题日益凸显,基于非金属载流子(如铵离子NH₄⁺)的电池因安全性高、成本低和动力学快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传统NH₄⁺电解质电化学窗口狭窄(≤1.23V),即使采用有机溶剂体系,其分解电位仍受限于N-H键的还原反应(-1V vs SHE),导致铵基电池最高电压仅2.75V,严重制约能量密度提升。

图片

梯形聚合物解锁3.8V高压电池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王刚研究员陈亮研究员德国莱布尼茨固态和材料研究所E. Dmitrieva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共轭梯形聚合物聚苯并双咪唑苯并菲咯啉(BBL)的季铵盐(NR₄⁺)双离子电池(DIB)。该电池以BBL@碳纳米管(CNTs)为阳极存储NR₄⁺,石墨为阴极嵌入TFSI⁻阴离子,工作电压高达3.8V,基于石墨质量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达232 Wh/kg6865 W/kg,循环稳定性优异且无容量衰减。

技术突破详解:从材料设计到全电池性能

1. 季铵盐电解质:拓宽电压窗口

研究团队合成四种季铵盐电解质(NH₄⁺/NMe₄⁺/NEt₄⁺/NPr₄⁺TFSI),通过烷基链取代将还原电位从-0.9V(NH₄⁺)显著降至-2.5V(NPr₄⁺),同时维持>3V的高氧化电位(图1)。其中NMe₄TFSI/碳酸甲乙酯(EMC)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达8.64 mS/cm,归因于长烷基链提升溶解性与解离度。

图片
图1. 季铵盐(NR₄⁺)电解质与器件电位性能对比文献数据

2. BBL阳极:高效NR₄⁺存储机制

BBL@CNTs阳极通过羰基/烯醇转化实现两电子氧化还原反应(图2),可提供120 mAh/g稳定容量(0.3 A/g)和-1.1V的低平均电位,显著优于传统PTCDA/PTCDI材料的溶解问题。其倍率性能突出,10 A/g下仍保持87.1 mAh/g容量,同时原位表征(图3-4)揭示了独特的储能机制:还原过程中伴随NMe₄⁺与EMC共嵌入(TG-MS证实EMC/BBL单体比例0.6:1),逐步形成自由基阴离子(●⁻)二自由基双阴离子(²●⁻),并伴随离子/电子电导率周期性变化——50%掺杂水平时电导率提升10倍(图3g),赋予电极快速反应动力学。

图片
图2. BBL@CNTs电极在NMe₄TFSI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
图片
图3. BBL@CNTs电极储能机制研究
图片
图4. BBL的电子顺磁共振/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表征

3. 石墨阴极:TFSI⁻高效插层

石墨阴极在NMe₄TFSI/EMC中实现80 mAh/g可逆容量(图5),平均电位1.62V(vs AC)。原位XRD证实TFSI⁻嵌入形成阶数可调的插层化合物(Stage-I/II),XPS排除阳离子共嵌入,保证反应可逆性。

图片
图5. TFSI⁻阴离子在石墨阴极中的插层行为

4. 全电池性能:创纪录的3.8V系统

基于BBL阳极与石墨阴极组装的DIB(图6a)实现了3.8V创纪录工作电压,首圈即输出92.8 mAh/g放电容量(基于石墨质量),循环后稳定于79 mAh/g。该电池在3 A/g高倍率下容量保持率达92.3%,功率密度达6865 W/kg时仍维持166.5 Wh/kg能量密度。经历500次2 A/g循环后容量无衰减(图6g),库伦效率超99.6%,GCD曲线显示电极通过自适应调整进一步优化性能(图6h)。

图片
图6. 石墨//BBL@CNTs双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BBL载量:1.3 mg/cm²)

展望:非金属电池的新范式

该研究首次证实季铵盐(NR₄⁺)作为高电压非金属载流子的可行性。BBL聚合物阳极通过独特的羰基转化与自由基反应机制,结合石墨阴离子插层阴极,成功突破非金属电池的电压与能量密度瓶颈。这一成果为开发可持续、高性能储能器件提供了全新方向。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