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来自本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参加研讨。与会专家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交流,提出了不少富于启发的观点和思考。会议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课题组、市委宣传部委托“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课题组联合主办。
有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是一个多元多角度的建构过程。目前至少有两种叙事方式可以进一步展开,一种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实践和理论总结来呈现,另一种则可以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加以呈现。
有专家强调,要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关键词入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之“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初级阶段理论便成为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解释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的理解有更加深远的拓展,即跟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相关联,“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出来的。这其实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拓展了“社会主义”,赋予这一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
有专家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或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特殊使命,即实现中华文明在自我赓续和现代转型基础上的再度复兴。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这三重叙事的深层次碰撞、交流和汇通,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具有中国经验的特殊性,而且与人类文明的叙事结合起来,体现世界历史影响,呈现普遍性特点。
有专家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进程当中分析社会主义内涵和外延叙事的变化轨迹。曾经我们把世界社会主义理解为只有一个中心、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不能有其他的解释。叙事相对集中,内涵也相对固定。改革开放后,我们探索了新型社会主义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自己的一些符合实际的解释。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还有专家提出,新叙事是一个温故知新、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对最新实践的学理性总结。比如,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的经验和做法值得进一步提炼,其中包含的规律性认识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者指出,在改革进程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础上的,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所要阐明的是:自我迭代的社会主义能够完成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平,对人类发展具有普遍的参照和示范意义,能够更有力地证明人类发展的一种可能的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