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专注于多肽CRDMO的泰德医药成功登陆港交所。
泰德医药登陆港交所,图源企业
泰德医药的故事,就是核心子公司中肽生化的成长史。中肽生化早在2001年成立之初便锚定了多肽赛道,之后于2015年被信邦制药收购。2020年,浙江泰德从信邦制药手中将中肽生化回购。
经过多年发展,泰德医药已经成为全球多肽CRDMO领域的重要玩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3年多肽业务收入计算,泰德医药的业绩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瑞士两大行业巨头Bachem和PolyPeptide。
据招股书数据,泰德医药近几年营收分别为3.51亿元、3.37亿元和4.42亿元,展现出强劲势头。其背后是多元化的客户结构与全球化布局的支撑,目前,企业客户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美国、中国内地、日本和欧洲的营收分别占比55%、21.4%、7.1%和11%。较为分散的市场分布有效对冲了依靠单一市场的风险。
企业近几年营收情况,图源招股书
泰德医药成功上市,恰逢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复苏周期。在很多CDMO企业订单下滑的当下,泰德医药成功上市有何密码?
01
迎着GLP-1风口而上
GLP-1的爆火开始惠及上游企业。
当前,泰德医药的业务主要以CRO服务(多肽NCE发现合成)和CDMO服务(多肽CMC开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为主。
泰德医药业务构成,图源招股书
2024年,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单药销售额达293亿美元,与药王K药的销售额仅差2亿美元,特别是其减重适应症版更是以84.5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大增86%,GLP-1药物在改写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治疗格局的同时,也成为药物市场上最火热的赛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9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3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2%,并预计将于2032年进一步增长至1299亿美元。中国GLP-1市场更是由2018年的1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5.3%,并预计到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3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7.3%。
美国GLP-1药物市场同样火热,按销售收入计由2018年的74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28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1.2%,并预计到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8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7%。
GLP-1药物市场规模,图源招股书
GLP-1药物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和美国的相关专利分别将于2026年和2032年到期,这一事件必然会导致多个仿制药的出现,也会加速药企对新一代GLP-1类药物的研发,以应对仿制药的竞争。市场的巨变必然导致对NCE发现的CRO服务以及在CMC开发中对CDMO服务(即对API的需求)需求的增加。
同时,GLP-1药物的研发也从注射剂拓展到口服药,给药方式的不同不仅意味着适应症将拓展到其他包括炎症的疾病领域,也意味着原料药需求的大增,对于产能稳定性的要求也将提高。此外,CRDMO企业在多肽药物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彻底改变生产过程的效率及成本效益,包括创新的酶促及固相合成方法不断涌现,令多肽生产越来越具有可扩展性及经济效益,从而吸引药企与之合作。
正是凭借GLP-1爆发出的强大市场需求,截至2024年12月31日,泰德医药项目管线中包含1217个进行中的CRO项目及332个CDMO项目,其中13个已进入商业生产阶段,展现出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全产业链转化能力。
当前,泰德医药已经为全球超1000家客户提供服务,是20多家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稳定业务合作伙伴,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披露泰德医药近几年客户留存率达95%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高质量的CRDMO服务能有效带动客户的复购。
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泰德医药对于自身能力的持续建设。目前,泰德医药已经构建起多个技术平台,如专注于多肽偶联药物(PDC)开发的PeptiConjuX平台和聚焦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合成的PeptiNuclide LinkTech平台。截至2024年底,两大平台已成功合成约3200种分子。值得注意的是,在GLP-1药物领域,目前已有9个NCE GLP-1分子在研项目覆盖从临床前到临床的阶段。
此外,还有多肽合成领域的OmniPeptSynth平台,它能夠高效、精确地合成各种复杂甚至是超长多肽。过去20年,OmniPeptSynth平台积累数十万个多肽分子的合成和纯化记录知识库。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相较行业标准的30分钟,平台能将耽搁氨基酸的链接时间缩短至5~10分钟。
从市场地位来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泰德医药在全球CRDMO企业中排名第三,尽管与两家龙头企业尚有差距,但增速显示其后劲十足。2024年,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同比大增111.9%达2.43亿元,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也实现了27.6%的同比增长。
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多肽CRDMO市场不断迭代,许多企业在竞争中退出舞台,行业呈现出整合的趋势。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才能满足多肽药物行业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像泰德医药这样通过多年发展,在技术、成本、监管、生产及供应链方面有着深厚经验积累的企业,已经在行业中建立起自身业务的护城河。
02
千亿多肽CRDMO赛道迎来黄金发展期
GLP-1的爆火显著推动了全球多肽CRDMO市场的增长。
与小分子药相比,多肽类药物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更高的特异性和更高的生物活性的特点。与生物制剂相比,多肽类药物又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更低的研发成本的特点。这样的特性使得其在代谢疾病、肿瘤治疗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潜力,这也让CRDMO需求水涨船高。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2023年,将临床开发及生产外包予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制药及生物技术公司占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的百分比约达70%,远高于生物制剂约30%~40%的水平。
对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导致全球多肽CRDMO市场快速增长,按销售收入计,该市场的规模由2018年的16亿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3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8%,预计于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8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0%。
全球多肽CRDMO市场规模,图源招股书
可以看到,与2018年~2023年相比,2023年~2032年将是全球多肽CRDMO市场的高速发展期。虽然市场广阔,但能迅速投入多肽生产的企业并不太多,因为多肽CRDMO是一个高壁垒行业。
一方面,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药物的结构更加复杂。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多肽杂质控制是非常大的难点。不同于小分子药物的纯度可以达到98.5%以上甚至99%的水平,多肽能做到93%~94%的纯度已经很好,杂质种类繁多,质量标准制定非常复杂。如果说小分子制药过程中,从事工艺开发和分析的人员比例是1∶1,多肽分析则需将比例扩大到1∶2甚至1∶3。
另一方面,多肽药物的研发工艺和规模化生产存在较高的壁垒。小分子药物用传统的反应装置,可以数千到数万升产能。但多肽药物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下,最多能做到2000L~3000L的产能,这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多肽药物合成过程中保护剂的选择和使用,也有着较高的环保要求。
正是因为多肽药物生产过程中复杂且涉及高技术含量的工艺,使得药企对于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只是很多第三方服务商并没有为多肽药物提供全周期CRDMO服务的能力,因此,能够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的第三方服务商更容易获得客户青睐。
作为深耕多肽CRDMO赛道多年的泰德医药,在过去20年里积累了数十万条多肽分子合成及纯化的记录,几乎涵盖了多肽合成的所有领域以及最新的多肽化学合成和修饰技术,包括超长肽链合成、环肽合成、复杂序列多肽合成、多样化多肽修饰及多重二硫键多肽等技术。此外,纯化及分离技术Impurity Screening平台的建立,使得大规模多肽生产,特别是具有复杂序列和修饰多肽产品的制备有了技术保障。
作为在质量、效率以及成本控制都具有一定优势,且能提供全周期服务的泰德医药而言,必然会趁着多肽药物的风口将自身能力用于全球市场的竞争。
03
全球化竞争下,中国企业如何突围
行业集中度低,有利于中国企业突围。
当前,全球多肽CRDMO市场约有150家多肽CRDMO服务供应商。其中,全球多肽CRDMO市场中专注于多肽的市场参与者约有30名。而排名靠前的行业龙头企业Bachem和PolyPeptide市场份额也仅有13.8%和10%,也就是说,在这个规模迅速扩张的行业中,目前并没有绝对的龙头,后来者有足够发展的空间。
全球排名靠前的多肽CRDMO企业,图源招股书
整体来看,多肽CRDMO行业正迎来“需求爆发+技术迭代+产能重构”的三重机遇期。
中国企业要想趁这个风口赶上头部企业,必须构建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泰德医药为例,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其目前已经明确了三条发展路径。
首先是技术领域持续的开发探索,包括多肽类药物CMC及制造平台的进一步进化,例如开发及精简针对糖尿病及肥胖症等适应症的口服GLP-1RA药物的分析及快速制造技术,并通过加强结合化学及生物合成的半重组技术来降低成本,以应对庞大的市场预期需求。同时,加强对特殊及符合氨基酸API生产技术和相关质量标准的研究。
其次是产能的全球化布局。当下行业的主旋律是产能的扩建。诺和诺德从2023年起,先后在丹麦、法国、美国和中国进行产能升级,而礼来也是从2023年起,在美国、德国和中国先后追加投资用于产能建设。
摸着巨头过河,是一种稳当的策略。此次IPO募资的76.4%将用于生产基地的建设。包括对于美国加州罗克林园区产能的升级改造,使其成为专注于为北美市场生产符合GMP标准的多肽API,以确保当地客户的供货稳定性。
在国内除了已经建成的钱塘园区拥有19条20升至1000升的多肽合成生产线,以及16条纯化生产线之外,还有正在建设用于多肽及寡核苷酸的研究、制剂开发及中试生产的医药港小镇园区基地。此外,泰德医药还准备在未来几年建设或收购新的生产园区以应对市场需求。这种双主线的布局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能灵活应对不同地区的监管政策。
最后是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卡位。寡核苷酸药物已成为全球制药行业的首要发展重点之一。寡核苷酸药物产品在药物合成技术、药理学及药物开发方面与多肽类药物产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凭借着在多肽行业的积累,泰德医药能够以成本优势和高效率在寡核苷酸领域提供高质量的CDMO服务。
总的来看,多肽药物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泰德医药成功IPO,既是GLP-1爆火对于上游企业的反哺,也是中国CRDMO企业从成本价格竞争到技术创新竞争的产业升级的写照。
港交所6月30日敲响的钟声只是中国多肽CRDMO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号角,希望未来在多肽药物的历史故事中,有着更多中国企业的名字。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