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追天才!《引爆点》作者直言:AI 金矿在最弱 20 %

(Malcolm Gladwell访谈精彩片段)

拉斯维加斯 Bellagio 酒店,Info-Tech LIVE 大会现场。

《引爆点》作者、“一万小时定律”提出者Malcolm Gladwell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只用 30 秒,就把全场注意力从“卷模型”“拼天才”拉回了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We grew up in a strong-link world. We’re now in a weak-link world, and AI is giving us a golden opportunity.——

“我们成长于强链世界,如今却已步入弱链时代,而 AI 带来了难得的机会。”

换句话说,决定一支队伍上限的,不是明星工程师,而是最弱 20% 的短板:流程盲区、数据短板、技能断层。

为什么这句话,对企业管理者尤为扎心?

  • AI 投得多,用得少。 2025 年麦肯锡报告显示,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投资AI,但仅 1% 认为"成熟落地"——瓶颈从来不在模型,而在流程最后一公里。
  • 头部同质,尾部失衡。 当算法、算力、资源逐渐趋同,谁率先补上最弱 20%,谁就能整体抬高行业平均线。
  • 组织竞争正在反转逻辑。 不是最强决定胜负,而是最弱决定整体水平。

这一篇文章,将基于 Gladwell 的访谈内容,拆解 AI 时代的“最弱一环”:

  • 为什么别追天才,机会反而藏在最弱岗位?
  • AI 怎么帮“新手”和“菜鸟”,成了最友好的学习搭子?
  • 人类凭什么不可替代?AI 会说话,但讲不好故事。
  • 哪些环节最先用上 AI?IBM 工厂的答案超出想象。

现在,是时候把目光从模型参数,移向你组织里最不起眼的那个部分。 

真正的 AI 金矿,就埋在那里。

第一节|金矿在底部:AI 强者游戏的误区

“我们一直活在一个强者决定上限的时代,但 AI 让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是不是‘最差的人’才决定团队真正的水平?”

在访谈中,《引爆点》作者Malcolm Gladwell给出这个洞察,接着他说:

AI 最有前景的应用场景,不是创造,而是强化薄弱环节。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看,它的价值是压倒性的。

他举了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视角:如果我们把发达国家排除在外,只看落后地区,所有关于 AI 的争论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比如,在非洲或南美部署一套农业 AI 系统,能帮助农民预测天气、判断种子、决定何时施肥——这些原本是没几个人能做好的事情。现在 AI 能力一接入,人与人差距立刻被缩小。

企业也是如此——不是用 AI 给专家锦上添花,而是把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拉到能上手的水平。

而当主持人试图回到“AI 会不会取代人类”的传统老话题时,Gladwell 的回答更直接:

“比如助理。我们可以用 AI 替代助理,也可以用 AI 让助理变得更优秀。后者才是真正值得做的事。但‘只看效率’的诱惑,永远会让人选错方向。”

他没有谈模型多强、参数多大,而是反复强调一件事:AI 的真正价值,不在天才身上,而在底部 20% 的“做不好的人”那里。

我们从他给出的几个场景提炼出一种共性:

图片

这不只是提升能力上限,更是托住能力下限。

组织真正的 AI 落地机会,不是高水平的人有了新帮手,而是让零基础的人也能入门了。

强者决定一切,但最弱的那一环,才决定组织能走多远。

第二节|在 AI 面前,你可以大胆当“小白”

“我记得互联网早期有一句名言:‘没人知道你是条狗。’

现在,AI 时代的版本是:‘没人知道你其实不会。’”

这是 Gladwell 在访谈里说的一句话,听起来像玩笑,但背后是一条极深的认知洞察:

AI 不只是工具,它是一个安全屋——

让你敢问、敢学、不丢人。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怕自己显得很笨。特别是在医生、律师、老师这类高门槛职业面前,很多人因为‘听不懂’而默认知道,从不发问。

他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有一种长期存在但很难解决的尴尬——那些知识不足的人,往往不敢提问,也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

尤其是你面对一个真正专业的人,比如分析师、税务顾问、工程师时, 你心里往往是:“我是不是显得太外行了?”“这个问题会不会很蠢?”

而 AI 改变了这一点。

你可以对 AI 问任何问题。它不会笑你,不会嫌你问多了。它是你走进现实世界前,最安全、最友好的练习对象。

这就是它真正的价值——让问问题不再难,让学习更有劲。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Gladwell 提到医学场景时说:今天的医生比 25 年前要懂得多太多了,但患者并没有同步成长,也不敢问。如果 AI 能让他们提前准备好问题、理解基础概念、进行模拟决策,那他们就能和医生进行更对等的对话。

这不是让病人变成医生,是让不知道怎么问的人,变成会问问题的人。

这在很多场景都成立:

图片

AI 提供的是一个“心理安全区”。

这也正是 Gladwell 想表达的:AI 真正重要的能力,是在‘你还不会的时候’,让你不再怕自己显得不会。

这句听起来简单,却击中无数个人的现实困境。

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太难,而是在组织中没有一个能放心试错的地方。

而 AI,就在这里,拉了人一把。但别误会,AI 能弥补“不会”,不代表它能替代“灵感”。

第三节|AI 会说话,但还不会写故事

AI 当然可以模仿回复的内容,但它无法知道我们为什么选择这种讲法。

在现场,Gladwell 用两个简单例子,精准划出了 AI 与人类在创造力上的鸿沟。

📍第一例,是音乐创作。

Gladwell 说,他曾与著名歌手 Paul Simon(《寂静之声》创作者)讨论过:

“Paul 说,他有一首著名的歌《带我去狂欢节》,结合了四到五种不同的音乐传统:哈莱姆福音歌手、阿拉巴马R&B、新奥尔良行进乐队、加勒比海节奏—— 一个纽约白人犹太人,把这些完全不同的音乐世界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创作的本质:你不能通过分析过去的曲库数据,预测出那首歌会怎么写出来。那是人的随机性、联想力和文化经验混在一起的结果。

而这,正是 AI 很难学习的地方。

📍第二例,是写作动机。

当主持人问到 AI 是否能够预测他的写作选题时,Gladwell 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朋友发给他一篇研究论文,分析休斯顿太空人队作弊却没占到便宜的现象。从商业角度看,这个题材没有大人物、没有悬疑线、也没有政治隐喻,按常理说很难吸引读者。

但他就是被这种荒诞现象吸引,决定把它储存起来作为写作素材。他说:如果你用语言模型去预测我会写什么,这种题材根本不会出现。偏偏是这样看似平凡的故事,一旦被 Gladwell 式的洞察力重新包装,往往能让读者产生深层共鸣——'这就是我生活中的某种挣扎。'

AI 可以写出流畅的文章,但生成不了出人意料的好点子。它能学会套路,却学不会一个人的人生阅历。

从 Paul Simon 的音乐到 Gladwell 的写作,这两位顶级创作者的共识是:

  • AI 擅长总结经验,不擅长产生异想;
  • AI 擅长预测趋势,不擅长打破常规;
  • AI 可以把已有东西讲得更好,但无法决定“该讲什么”。

而这刚刚是人类的特有优势:创造全新的东西、从平凡中挖出不平凡、把看似杂乱的信息连成故事。

真正动人的创作,不是套公式,而是找到了别人没注意到的那个角度。

第四节|AI 的实际落地,都在“最蠢的流程点”

人类擅长讲故事,AI 擅长跑流程。

真正的落地,也正是从这些“常规环节”开始。

在接下来与 IBM 高管的对话中,Gladwell 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你们最早在哪些地方使用 AI?

IBM 的回答更直接:不是在研发中心,也不是高层会议室。是客服后台,是日志排查,是那些没人愿意碰、也没人看得见的流程环节。

📍案例一:30% 故障处理时间被缩短

IBM 现场分享了一个典型应用:过去,一个工厂服务器出问题,要靠人工翻查上百页日志、对比配置、定位报错。

而现在:

“AI 可以秒读这些日志、提取异常字段,并列出可能的出错节点。 一些原本要查两三个小时的问题,现在 20 分钟就能搞定。”

这个流程没有创新、没有决策、也没有高难度。但就是靠 AI 的“看得快”“记得多”,提升了30% 的平均处理速度。

你发现了吗?真相是最琐碎、最没人管的地方,最先被 AI 接管了。

📍案例二:客服对话生成器节省 50% 处理成本

另一个例子是客服对话流程。

IBM 表示,在许多 B2B 场景中,客户发来的问题其实都很像:

  • 登录不了;
  • 邮件收不到;
  • 模板找不到;

但过去这些问题,每一个都需要人工客服逐条处理。

AI 落地后:我们让模型生成一版‘客服草稿’,让人工快速二次确认即可发出。并不是完全交给 AI 回答,但每条响应都让员工从“要绞尽脑汁想” 变成了“照着改改”就行。

效果是:客服人手没变,接待量翻倍,成本砍半。

我们总是喜欢问:AI 会不会取代设计师?取代写作者?取代 CEO?但真正的问题是:AI 正在不声不响地替你干你不想干的事,你却没发现。

从自动邮件、格式规范,到数据校验、内容润色——当下 AI 正在替代的,不是创意工作,而是重复的机械劳动。

而这也正好回应了 Gladwell 在整场对谈里最想表达的:

AI 的金矿,不在最强 1%,而在最弱 20%。

那些你以为没人注意、没人想优化的繁琐流程,恰恰是 AI 最先渗透、最容易落地、也最能释放价值的地方。

结语|真正的红利,从来不在“天才聚集区”

Malcolm Gladwell 觉得:

AI 的真正价值不在精英阵地,而在那些被忽视的基础环节。

这不是一句评论,而是一条路径。

AI 的力量,不一定体现在天才的爆发,而是日常流程的改变、最普通岗位的提效。

它不是立即颠覆精英工作,而是先悄悄渗透到那些看似最简单的地方:客户服务、日常对话、重复判断——这些才是 AI 迅速见效的领域。

Gladwell 强调,那些被忽视的 20%,往往才是红利最多的部分。

因为那里简单,也就没人愿意关注。

我们不必总是追赶最前沿的突破,也不需要想着和顶尖人才比拼创造力。真正的机会,是看清 AI 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然后占据还没人深入的蓝海。

这是 Gladwell 给出的最实用提醒——

别追天才,盯住 AI 还没开始替代的“盲区”。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基于 Malcolm Gladwell 在 2025 年 Info-Tech LIVE 大会与 IBM 高管访谈翻译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图灵